中华民国时期的边疆观念和治边思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方素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进入中华民国以后,外国势力掀起了新一轮侵略和分裂中国的活动,中国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起边疆民族问题,边疆研究高涨,近代民族主义继续发展,国家主权观念逐渐普及,现代边政思想逐步形成,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不断探索和实践,边疆观念和治边思想与前代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对当时边疆民族政策的形成以及边疆民族问题的处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33X(2008)02-0031-06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的边疆民族关系由此发生了新的变化。然而,外国列强利用中国出现社会大变革和政局大动荡之机,在边疆地区开始了新一轮侵略和分裂活动,使得中国的边疆形势十分严峻,边疆危机进一步加深。这些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紧密交织在一起,对中国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民国时期边疆民族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边疆观念和治边思想与前代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对民国政府边疆民族政策的形成及其边疆民族问题的处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边疆问题引起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及边疆研究的高涨

      中国的边疆观念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包括了历史、地理、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层面的含义。民国时期对于边疆的界定,主要沿袭和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对于边疆的认识,即如时人所言:“中国的边疆,有两方面的意义:一则为国界的边疆,即与外国领土接壤的区域;一则为文化的边疆,即未尽开发的土地,其间为游牧经济的各宗族所散居,而其习俗、宗教生活、语文等与农业文化不同的区域。”[1]按照这样的边疆概念,民国时期划分具体的边疆范围时,“一般人对于中国边疆的看法除了中国边缘的疆域,如辽、吉、黑、外蒙、新疆、西藏、西康、广西等省或地方而外,对于热、察、绥、甘、宁、青等位居腹地之省份,也称之为边疆”[1]。

      中国的边疆地区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和杂居的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因此,长期以来边疆与民族都是一个难以分解的概念,“边疆即民族,民族即边疆”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民国政府为了体现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宗旨和主张,对边疆地区舍弃了封建王朝所习用的藩部、藩属等称谓,宣称:“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自不能如帝政时代再有藩属名称。”①但是内地与边疆的区分,仍为当时人所沿用。因此,“边疆”一词就成为与“内地”相对应的称谓,对国内少数民族就主要称为“边疆民族”或“边疆同胞”,汉族以外的民族问题也主要称为“边疆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相对薄弱。进入近代以后,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扩张日益加剧,在中国的各种权益遭受严重损害的情况下,边疆危机对国家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边疆问题的重要性由此日益凸显,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边疆民族问题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时学术界对边疆地区进行研究的论著多不胜数,各种相关的学术研究团体和刊物纷纷创立,由中央政府有关机构及民间团体组织的边疆考察活动风起云涌,反映了全国人民和学术界对边疆民族问题的极大关注和爱国热情。在边疆研究高涨的带动下,全国人民通过大量的报告、评论、游记、图集以及各类研究论著和翻译著作,对边疆形势、边疆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构成以及各民族的社会制度、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等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全民上下形成了普遍关心边疆问题的风潮。正如时人所云:“抗战之顷,各科人士皆谈边疆,无论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其所学学科与边疆有密切之关系,其谈也固无不宜。然一般不相干的人士,或劳驾远征,或闭门坐谈,亦往往以边事边情为集注之点。”[2]

      民国时期人们对于边疆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对于边疆的主权及领土安全,目的在于粉碎外国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对中国边疆进行侵占和吞食的阴谋;二是边疆的统一和稳定,目的在于团结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发展边疆政治经济文化,阻止少数民族分离分子的活动。因此,民国时期的边疆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民族、宗教等等多方面的因素,具有非常复杂的特点,同时也构成了边疆问题引起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主要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民国时期国内对于边疆问题的关注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从政府到民间,往往都是重视蒙古、西藏和新疆问题,而对西南、东南等地的边疆问题比较忽略。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才注意到西南各少数民族情况,将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与蒙藏地区等量齐观,承认其特殊性。除此之外,民国政府对国防的重视也历来不够,即使是在受到俄、英侵略严重威胁的新疆,也没有给予应有的财力支援,而将新疆地区的国防变为了省防。蒋介石曾经说过:“强国之国防,重边陲,取攻势;弱国之国防,重核心,取守势。”并认为中国就是一个弱国[3]。时人对民国政府的边疆政策批评说:“民国以来,我国的国事即已错误,就是‘抛弃边疆’,因为仍然沿用从前的办法,视边疆为戍地,是犯罪人充军的地方,边疆官吏,是内地用不着的。”[4]蒋介石为了维护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一直奉行“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其军队主要用在剿灭中国共产党和与地方军阀作战上面,对国家的国防建设根本没有什么计划和安排。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宣布全民抗战,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

      二、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和国家主权观念的逐渐普及

      民族主义是近代世界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迅速在全中国传播开来,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其中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是两个主要的互相对立的派别。维新派从保护和延续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政治、文化和思想体系的角度出发,但也吸收了西方民族主义和传统民族观中合理的因素,强调“合举国四万万人之身为一体,合四万万人之心为一心”,一致对外[5],因而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解决边疆民族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将民族主义与革命的要求结合起来,鼓吹民族国家思想,为辛亥革命的发起作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这些派别的论争对清末民国时期民族观和治边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起到了推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