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商合办到国家垄断:中国茶叶公司的成立及经营活动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会欣,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中国茶叶公司是战前实业部联合地方政府和茶叶界商人共同出资成立的一家官商合办公司。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为了保证易货产品的收购和销售,决定对茶叶等重要农矿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同时决定对中国茶叶公司进行增资改组,即国家以强制性的手段将商股及地方官股退还,再全数注入并增加资本,使之承担对全国茶叶的收购、储存、运输及销售的任务,并成为战时国家实施统购统销、垄断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工具。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4 期

字号: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开始由平时体制向战时体制过渡。为了保证农产品出口、完成易货换汇以及偿还债务和争取外援,国民政府首先对某些重要的出口农矿产品实施统购统销,于军事委员会之下设立贸易调整委员会(后易名贸易委员会,改隶财政部),并相继成立(或改组)复兴商业公司、中国茶叶公司和富华贸易公司,专门负责桐油、茶叶、猪鬃、生丝、羊毛等农产品的收购、运输与外销工作。这三大国营贸易公司各具特点,其中复兴商业公司是因应执行美国桐油借款而成立,①富华贸易公司是由原贸易委员会驻港办事处这一行政机构演变而成,②而中国茶叶公司则是政府将战前官商合办的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增资改组,即以强制性的手段将商股及地方官股退还,再全数注入国家资本而成立的一家国营专业贸易公司,直接接受贸易委员会的领导。嗣后,中国茶叶公司便承担战时对全国各地茶叶的收购、储存、运输及销售业务,成为战时国家实施统购统销、垄断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工具。

      本文主要依据贸易委员会和中国茶叶公司的原始档案,对该公司自创办到改组直至最终被合并的经过进行全面介绍,重点分析公司在战时的经营活动及其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国营贸易在战时实施统制经济中的地位及功能予以客观的评述。

      一 战前中国茶叶的生产与外销

      茶叶是中国重要的特产之一,然而茶叶成为国际商品并成批销往海外,则是17世纪以后英国人以东印度公司的名义开始输入中国茶叶的事了。③自从中国海关有贸易记载以来,华茶出口数额与价值便与日俱增,其中尤以光绪十二年(1886)数额为最高,当年输出茶叶数量达134万公担,价值白银5220万元,占全年出口总值一半以上。④嗣后华茶对外输出量虽呈下跌趋势,但幅度不大,每年输出量保持在100多万担的水平之上。然而自1917年之后,华茶对外输出骤减,到了20世纪20年代,华茶外销更是一落千丈,每年出口总量竟只有数十万担了。

      面对着华茶生产与销售每况愈下的局面,历届政府相关部门亦曾设想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变,业内有识之士更是千方百计地提出改革茶叶生产种植、销售方面的具体建议,藉以提高华茶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扩大茶叶的销售能力,有关机构和人士还为此进行过各种尝试和努力,但均收效甚微。

      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促进农产品的外销,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特于实业部之下设立上海商品检验局,对于棉花、生丝、牛皮、桐油、茶叶等农产品实施科学的检验。著名农业专家邹秉文担任局长后,即聘请茶叶专家吴觉农担任茶叶组组长,负责检验茶叶,从消极方面上来讲是取缔掺伪造假,禁止劣质茶叶输出,藉以提高外销商品质量,增进华茶信誉;从积极方面考虑,则在于促进茶叶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的改良。1931年7月,实业部开始在上海实施茶叶出口检验,收效甚佳,后在汉口等地相继实行,1936年又在茶叶原产地设立检查机关,先在出口外销茶叶最重要的祁门红茶和屯溪绿茶产区进行试办,取得良好的效果。⑤

      战前全国经济委员会和实业部等职能部门以及各产茶省曾采取若干措施,提高茶叶质量,增加茶叶外销,尤其在实施茶业合作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要想振兴茶业,必须从改善茶叶的产制与运销入手,而要改良产制与运销,则必须实施茶业合作,使茶农自力生产、自行制造、自行运销,合农、工、商三位一体,以形成有系统的合理经营。中国的茶业合作始于盛产红茶的安徽祁门,早在民国初年,北京政府农商部就在祁门平里村创立了茶业试验场,以后由于经费支绌,时办时停。1932年安徽省政府加以整顿,在原场基础上设立了一个茶业运销合作社,希望通过私人与政府的力量,减低成本,改善品质,增加茶农收入,抑制中间剥削,从而提倡茶业的合作生产。当年一般茶号多遭亏损,而合作社却有15%的盈余,于是合作社这种形式很快在安徽及邻近的江西、浙江和福建得到发展。⑥

      与此同时,实业部亦鉴于“我国茶业近年凋敝已极,内则茶农生活困难,茶商营业失败;对外输出日减,甚至日、印红茶有充斥本国市场之势,故中央与地方对于茶业之改进俱感觉其切要”,然而“我国茶区广大,情形复杂,设各自为政,殊非良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实业部对于茶叶的生产和销售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其中销售方面包括集中茶业放款以利推销、设立共同贩卖机关、举办直接外销三项办法。⑦而农村复兴委员会亦于1934年对几个重要茶叶产区做过调查,相继发表了《浙江之平水茶业》、《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皖西各县之茶业》及《浙江温州茶业》四篇调查报告。这些措施对于中国茶叶的复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为了打开国际市场,有关部门决定先从安徽、江西两省生产的祁门、宁州红茶进行试点。因为祁宁红茶品质优良,为红茶中之珍品,在出口贸易中享有特殊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茶商、茶农之间缺乏联络与组织,无法自由运销,任人操纵剥削,以致产量日减,销路日落。为此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召集技术会议时,曾建议由安徽省建设厅出面,设立红茶运销委员会,负责改善红茶的运销,其后又商得江西省政府同意,于1936年4月1日在安徽省府安庆召开成立会,议决在上海设立运销处,并于适当地点设立分处,同时还相应制定了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章程、办事细则和《二十五年业务计划纲要》等文件。⑧由于皖、赣实施茶叶统制的结果是将两省生产的红茶绕过茶栈,直接卖给外国洋行和中国的出口商,结果引发上海等地茶栈的强烈不满,并纷纷上书实业部,声称此举乃“置茶栈于死地”,“不独剥夺商人自由,且失政府威信”,是“以统制之名,行省营之实,使茶栈七八十年之茶务顿归于尽”,为此他们强烈要求立即撤销统制运销祁茶的成命。⑨然而茶栈、茶商的抗议不但未能阻止国家对茶叶的统制,相反却加快了政府组建中国茶叶公司的进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