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前《申报》国货质量讨论评析 沈毅 北京工商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北京 100037 在1933年的“国货年”中,《申报》“申报国货周刊”对国货质量进行了评价。其中许多文章认为中国民族资本的产品质量在不断提高,有的甚至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文章则显得比较悲观;有的文章比较深入地分析了社会公众对国货质量的看法,许多人对国货固守成见,看不起国货。《申报》文章国货产品存在由偷工减料或工艺落后到值得粗制滥造、原料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产品“走样”、生产者责任心不强导致商品质量低劣、民众购买力和同业竞争,使厂家为赢得市场大量生产次货、产品设计以及“国货”败坏国货等一系列问题,《申报》文章对提高国货质量提出了打开国人的眼界,建议“保护发明专利”,实行科学的管理方法,改善原材料供给,加强宣传让更多的国人正确看待国货质量等建议。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6.121~126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苏联因素 刑和明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北京 100080 毛泽东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想寻求一种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法,而且是比苏联更快的方法。人民公社受斯大林所有制理论的影响,与苏联的农业公社有着相同之处。在纠“左”过程中,毛泽东建议四级领导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这对纠“左”,人民公社在所有制形式上退回到类似苏联的农业劳动组合,但仍然保留着苏联农业公社的某些特征,实际上成了两者的混合体,这是纠“左”不彻底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自《中共党史研究》2007.6.66~73 “五四” 运动中的“留蔡助蒋”再探 林辉锋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蔡元培的辞职及由此引发的“挽蔡”斗争,是“五四”运动中的重要插曲。这一事件中除了反抗北京政府这个大题目外,还掺杂着当时教育界复杂的人事关系。蔡元培辞职、复职问题一波三折,且各方均试图对此施加影响,以形成对己有利的局面,但真正能够直接影响其决策的主要是汤尔和及江苏省教育会黄炎培、蒋梦麟等人。马叙伦因为与汤尔和的关系及其在北大教职员中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沈尹默、胡适等人这一时期对蔡元培在出处等重大问题上的影响力,则相对小得多。最终,汤尔和等人主导的“留蔡助蒋”方案得以实现,对此后北大历史的发展至关重要。 摘自《学术研究》2007.11.103~109 日军部署及战略意图与南京大屠杀的原因 王卫星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南京 210013 日军为了速战速决,迅速彻底解决所谓“支那事变”,兵分八路围攻南京。从军事角度来说,其主要目的是要歼灭中国军队的精锐力量,这是导致南京大屠杀的直接原因之一。占领南京后,日军展开所谓的“扫荡”,不择手段地大肆搜捕放下武器的中国官兵及被怀疑是中国士兵的青壮年平民,并加以屠杀,这正是按照其所谓“歼灭战”的方针实施的。从战略角度来看,南京是中国的首都,占领南京在政治上意义中大。日军企图占领南京,在政治上打击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在军事上彻底消灭中国军队之精锐,其实现目的是迫使中国政府与之签订城下之约,以达到其彻底解决事变的战略意图。 摘自《江海学刊》(南京)2007.6.16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