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苏关系与国共的战略利益

——1943年蒋介石制裁中共的策划与取消

作 者:
邓野 

作者简介:
邓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6

原文出处:
近代史研究

内容提要:

关于国民党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毛泽东当年多次判断其起因主要是蒋介石相信日军即将进攻苏联。对于毛的这一判断,迄今,相关论著或者完全回避,不予论及,或者语焉不详,不能把问题说透。原因无非两点:其一,没有弄懂日苏与国共三国四方之间的战略关系;其二,没有从蒋介石那里找出相关的证据。本文将着重提出并回答这两个问题。关于此次反共高潮的结束,通常判定为7月中下旬,从现象上看,这一论点可以成立。其实,接下来蒋还制定了多个肃清或制裁陕北的计划,这些计划的制定、删改与放弃,本文亦将予以研究。简言之,国共之间的这场政治纠纷,其发生与终结,都是蒋介石基于国际战略动向的观察而做出的选择。这一过程较为集中地体现了蒋的战略视野及其对于多种战略关系的联系与权衡。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43年夏季,国共关系爆发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中共称之为第三次反共高潮。就现象而论,此次危机没有演变为通常的两党之间严重的武装冲突,它主要体现为蒋介石进攻和制裁中共的几个策划方案。受多种关系制约,蒋的这些策划一再制定又一再收回,最终,概未付诸实施。

      这些还在策划当中即告夭折的方案,当然,其形式上的表现甚为有限,有些甚至完全看不出来,这一点极大地限制了相关的学术研究。迄今,台湾方面的著述基本上简略带过,或者不予论及,似乎并不值得记载。① 相反,大陆方面则视为一个相当严重的事件,必予论述。然而,受到视野和材料的限制,相关研究就其数量而论甚为可观,但就内容而论,若干年以来基本上是简单的重复。②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讲,这是国共关系研究领域最为缺乏学术进展的问题之一。

      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设有专节研究抗战时期的国共磨擦。其中,关于第一、二次反共高潮均有具体论述,然而关于1943年的第三次反共高潮则仅一句话。③ 过度的简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作者对此实在有些看不懂。

      关于国共此次政治危机的起因,毛泽东当年指出:“蒋介石估计欧洲第二战场不易开辟,德再攻莫斯科,日必攻苏,因此调兵遣将准备向我进攻。”④ 在这里,毛之所言主要是指德、日、苏、国、共五个方面的战略关系。这就是说,毛判断反共高潮是五方战略关系互为作用的结果。那么,作为蒋的战略对手,毛所指出的这一系列战略关系应当如何认识,毛的此一判断准确与否,这些就是本文将要回答的问题。

      日苏与国共的战略关系

      中日战争由国共日三个参战方构成两国三方的战争形式。在这里,国与国、党与党多重关系互为交织。多元的关系构成,决定彼此的战略利益同样也是多元的。

      两国三方之间,国共两党既合作又对立,双边关系通常是不确定的。国共关系缓和还是紧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军进攻的力度。一般说,在日军增强进攻的条件下,国民党因受日军牵制,无暇顾及中共,为此,两党关系大体缓和。反过来,日军攻势减弱或者停顿,国民党即可腾出手来将其力量用于对付中共,两党关系便趋于紧张。

      那么,日军在中国战场的进攻力度又取决于什么?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苏关系,也就是日苏战争爆发与否。日苏关系也是不确定的,一旦日军北上进攻苏联,其中国战线必然采取收缩方针,中国战场的进攻力度必然减弱。反过来,如果日军放弃攻苏,集结于东北的战略机动兵力便可投入中国战场,增强对华作战。

      将以上关系归纳起来,集中表现为这样一个问题:日苏战争爆发与否,分别关系到国共两党不同的战略利益。

      1941年4月13日,以相互承认“满洲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为条件,日苏两国签订中立条约,据此,日苏战争的可能性至少在现象上暂时被排除。这个结果对于国共关系意味着什么?日军的下一步战略方向又将指向何方?国共的两位主帅迅速做出了各自的评估。

      4月14、17日,毛泽东连电周恩来,判断:“日苏条约使苏联彻底解除被攻威胁……对制止中国投降与反共危险有积极作用。”“蒋介石历来认为苏联依赖他的抗日,他乃敢于放手反共,日苏条约对蒋给了一个严重打击。”⑤ 苏联解除被日军攻击的威胁,对于制止国民党反共具有积极作用,是对蒋的打击,毛之所言,实际上指出了日苏之间是和还是战,对于国共关系具有直接的影响。

      4月24日,蒋介石专电各军政要员,就日苏签署中立条约双方的战略意图做出分析判断。蒋判断苏联的意图是,“为预防德国攻击苏联,而解除苏联本身东顾之忧”。在蒋的这份战略分析专电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体现于蒋对日军战略意图的判断。蒋判断日军并未放弃攻苏的意图,而是在等待一个时机,“仍待德国在欧得势而进攻苏联时,彼则对苏乘机夹击”。关于日军的此一企图,蒋特地指出:“此点在苏日条约与共同声明发表后,骤视之似无可能,但一加考量,则此着当为敌寇将来必然之行径。”⑥

      综上所述,根据日苏中立条约的签署,毛判断苏联已彻底解除被攻威胁,而蒋则判断日军只是在等待苏德战争的爆发,然后与德军一道东西夹击苏联。

      日苏条约签署两个月之后,苏德战争爆发。所谓中立条约骤然间变得极为脆弱,一度解除东方威胁的苏联,重新处于日军的威胁之下。这样,日苏是否开战?何时开战?成为毛与蒋高度关注的问题。基于日苏关系的不确定,国共关系随之动荡起来。

      1942年2月20日,毛在一份情报上批示:“日本确有准备攻苏讯,且有谓二月底即将发动者……估计在国民党盼望已久之日苏战争爆发时,彼方很可能对我加强压力。”⑦ 4月13日,毛再次判断:“日本反苏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大。如果日苏战争爆发,国民党有可能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⑧ 在这里,毛明确地把日苏战争与国民党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问题一并提出。

      在毛做出日苏开战“可能性大”这一评估的差不多同一时间,蒋则并未做出相同的判断。1942年5月1日,蒋在日记中这样研判:“就敌之战略上论,实有先用相当兵力,解决中国军事,而后再应付美俄之必要,盖可减除其侧背之威胁也。然而以时间与气候地形而论,敌军在此时对华大举进攻,决不能在四个月内奏效,则本年夏季一过,其又失攻俄之机矣。”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