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缘战略因素与抗美援朝战争关系再探讨

作 者:
徐勇 

作者简介:
徐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内容提要:

中共开展武装革命之后,对于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经历了曲折艰苦的战略方向探索,最终赢得了胜利。其阶段性过程主要是南方苏区建设、西南长征、陕北落脚、华北发展与“控制东北”等战略方向的确立与实施。具有重大地缘战略意义的东北地区在中共的掌控下,其战略地位得到了新的表现。结合中国人民志愿军从“鸭绿江”出兵,到“平壤、元山线”的作战与停战指导的研究,可知中国参战既出自本国革命战争和巩固新政权的需要,又与传统的睦邻政策有相通之处。中国参战其性质属于果断与主动的防御性参战。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51.3;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07)—06—0033—09

      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半岛的南北内战的战火延烧到鸭绿江边,新中国成立仅一年,中共就决定出兵参战。战后迄今,有关中国参战原因及其决策过程,在学术界一直是广受重视、然而歧见较大的研究课题。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力作,对中国参战始末与战争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①,其中从“冷战”和“意识形态”等角度进行研究的新成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②。但相对而言,对战争爆发的地缘战略因素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地缘战略是决定当时国家利益和现实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东北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国家领导人,在面对完成革命战争、巩固新生政权、进行国家建设以及维护睦邻关系诸多战略任务之际,而作出出兵抉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然而地缘战略因素在史学界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这种状况在整个20世纪中国问题研究中都是存在的。有学者指出:“很可惜,现代中国政治史的分析很少详细研究国家的地理状况,而这是中国国内生活最重要、最不稳定的方面之一。”③ 所以,从地缘战略角度深入探讨中国参加朝鲜战争的原因,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共开展武装斗争及其战略重心转移概况

      中共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其过程十分曲折,经历过不同时期的战略方向的调整。中共所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兴起于南方,30年代初曾建立了影响较大的中央苏区根据地,其后遭受挫折,经由西南边陲地带长途转移,于30年代中期落脚陕北,致力于建设新的革命根据地。

      陕甘宁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利于隐蔽;但是人口稀少,粮产有限,难于担负起支撑全国性战争补给的战略任务。因此,中共在该区休整建设的同时,确定以开拓华北为战略发展方向。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武装力量挺进华北,经历了艰苦的八年奋战,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及山东等大片抗日根据地。1945年春,中共武装力量已发展到90余万,民兵达200余万,控制了华北大片地域,其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央统帅机关又逐步向东和向南迁移。在全面抗战开始时,八路军在延安建立后方总留守处,主力由朱德率领东进山西,八路军总部亦转进五台山、太行山等根据地,就近指挥华北抗战。抗战胜利后,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占延安,中共中央随之成立“前敌委员会”转战陕北,拖住了国民党军嫡系主力胡宗南部,另成立“工作委员会”,移驻晋察冀根据地的平山县西柏坡村。毛泽东、周恩来等转战陕北一年有余,于1948年4月进入西柏坡。中共“前敌委员会”与“工作委员会”在西柏坡合并,使西柏坡村一度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共中央指挥中心。至此,华北地域已经取代陕甘宁区,成为中共党、政、军力量的中心区域,也是中共首脑机关所在地。

      另一方面,当中共力量在华北地区迅速增长的同时,国民党军、政势力也在华北取代原有地方势力,得到了相当发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主力部队源源不断自南方调入天津、济南等战略要地,加之原有阎锡山部控制山西大部,傅作义控制绥远、热河以及北平等地。华北地区依然重兵云集,各方军政力量相互制衡、犬牙交错。

      从地缘战略全局考察,中国幅员广大,而华北位居中心,为辐射四方之地。在民国的战乱时期,北洋实力派皖、直两大派系都崛起于中原,而最终都在北边的奉系和南方革命党人的夹击之下失败了。有学者指出北洋军阀中“占有津京地区的派系,战争频率最高,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准备单独作战”④。

      因此,在抗战胜利后的数年间,尽管中共武装力量逐步在华北占有了优势,首脑机关也渐次进入华北并以华北为指挥中心,但是,如果中共仅仅驻足于华北中心区域,不继续向多方向进行战略开拓,必将在该地区遭遇更加艰苦的斗争,并难于尽快控制中原。而当时的华东、华南、西南等富庶之区,基本上都是国民政府的地盘,中共力量一时难以介入。所以,中共随后实施了“控制东北”的战略。

      其实,中共在建立陕北、华北根据地的同时,从未放弃包括东北在内的其他战略方向的努力。早在抗战后期,中共曾命令王震率领由八路军第359旅等部组建的南下支队,转进湘鄂赣革命老区,试图重新建立南方根据地。1945年春,中共七大提出了夺取东北的战略任务,以及将中央机关迁往江苏北部地区等战略构想。

      重要的战略发展契机,是在日本战败投降之后,在大片日占区、特别是东北地区一度出现了政治“真空”,致使国共两党逐步发现其价值,并竭其全力调动兵力占领之。虽然中共具有占据华北的地理优势,最初只派出了小部武装力量进入辽宁、吉林等地,接受日伪投降、或协助苏军活动。9月上旬,进入东北的中共武装不过1万人左右。国民政府军队主力由于地处西南,并且依赖有限的美军运输力量,且受到苏军的制约,至1946年初才大规模进入东北。

      稍后中共得知苏军在东北只占领了中长路沿线的城市,国民党军队迟迟未能全面进入东北,许多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处于政治“真空”状态。中共中央政治局立即开会,代理中共中央主席刘少奇,在取得当时正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的同意后,于9月19日为中央起草了关于《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明确指出:“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⑤ 10月28日,中共中央又发出指示:“我党决心动员全力,控制东北,保卫华北、华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