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起飞时期反通货膨胀的政策选择及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安国勇 安国俊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原文出处:
东北亚论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摘要〕 经济起飞的同时伴随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许多后发展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而日本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有较成功的经验。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和分析了日本政府旨在控制通货膨胀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和调节手段,诸如“窗口指导”、同业拆放利率、间接金融、高储蓄和小财政规模以及以增加供给为目的的产业政策。第二部分主要结合日本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认为要解决我国当前经济中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同时正确实施和调整产业政策。

      日本在1957~1972年间实现了经济起飞。年GNP实际增长率达到9.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55年的280美元升至1970年的2 000美元。在这一经济起飞时期,日本政府运用了有效的反通货膨胀政策,营造了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1960~1970年期间消费品物价上涨率平均为5.83%,批发物价上涨率平均为1.2%,均远低于经济增长率。 我国目前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严重的通货膨胀构成了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潜在的巨大威胁。1995年虽经过调节和干预,通货膨胀率仍高于经济增长率4.6个百分点。治理通货膨胀已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鉴于此,本文就日本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日本反通货膨胀的政策选择

      (一)紧缩型金融政策,主要采取“窗口指导”加以调节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与通货膨胀伴随时期实行了4次金融紧缩, 主要以国际收支平衡和国内物价稳定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日本银行(即中央银行)较多运用“窗口指导”这一政策手段,以高度依存于日本银行贷款的都市银行为管理中介,来控制对企业的贷款规模和资金流向。日本企业的自有资本率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是最低的,见下表:

      企业自有资本比率的国际比较(%)

       19551960 1970

      日本 38.028.9 23.8

      美国 66.765.5 60.8

      英国 58.560.1 57.2

      联邦德国 47.646.5 44.2

      资料来源:〔日〕大岛清监修:《总说日本经济》, 第2 卷, 第158页

      日本企业的这种特点加之证券市场的不发达,使得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来解决,同时日本战后实行低利率政策,进一步刺激了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以上这些一方面突出了各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另一方面加大了企业对都市银行、银行对日本银行的信用依赖,保证了窗口指导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紧缩政策得以贯彻。另外,日本银行还充分发挥利率的功能,对每个银行的资金分配制定了针对性更强的“贷款限额适用制度”,超过这一限额即征收4%的惩罚性利率。 这就使日本银行在积极创造信用、提供适量基础货币的同时,又能不断地对各都市银行造成一种信用控制的压力。

      (二)以同业拆放利率为操作目标,发挥这一变量的传导作用,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日本银行提高贴现率,就会导致同业拆放利率上升,一是这一利率上升幅度超过贴现率,就会抑制都市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和对债券的消化,民间部门也因银行信用供给的抑制而减少支出。同时由于日本的银行存款利率上限规定很严格,同业拆放利率上升以及与银行拆放利率有间接关系的公开市场自由利率的上升,会使银行存款利率处于或低于银行同业拆放利率和公开市场利率的水平,结果导致非银行部门将资产从存款投入到金融市场,发生所谓“信用中介中断”,即金融机构因难以筹集资金而不能进行正常的货币供给,而且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和个人不能通过金融市场发行债券筹措本应从银行借到的同额资金,货币供应量因此减少。此外,通过利率传导机制,同业拆放利率的上升会使银行贷款利率被迫上升,依存于贷款的资金不足,主体的投资成本增加了,而公开市场利率的上升又增加了在公开市场运用自己资金的资金剩余主体投资的“机会成本”。不论哪一方,投资都受到一定的抑制。经济起飞时期日本银行运用同业拆放利率这一手段要比准备率操作和公开市操作频繁得多。1957~1974年间,日本银行共使用过13次这种手段,而同期准备率操作用过7次,公开市场操作只用过1次。

      (三)企业所需资金以间接金融为主

      所谓间接金融,就是资金最终需要者和资金最初提供者都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介来调剂余缺的融资方式。日本企业尽管内部留成很少,却在经济起飞时期进行了大量的设备投资,因此企业财务对外部资金依赖程度相当大。而在外部资金中又主要是间接金融,即银行贷款的比重相当高。

      日本企业从外部筹集资金情况表

      年份 银行贷款(%)有价证券(%) 外债(%)

      1956~1960 72.312.74.9

      1961~1965 75.09.2 5.7

      1966~1970 85.510.24.4

      1970~1975 89.510.24.4

      资料来源:《现代日本经济》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132页

      从上表可以看出,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外部资金中银行贷款的比重为72.3%~89.5%,而从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方式筹集的资金至多不过12.7%。这种间接融资占主导的融资体制,有利于通过各银行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管理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

      (四)高储蓄率与小财政规模的共同运用

      日本银行为增加个人储蓄实施了各项政策:吸收存款的多样化;金融商品的多样化;为刺激个人增加储蓄而采取的储蓄优惠税制,少额储蓄利息不课税,利息收入分别课税,红利收入优待,生命保险费从收入中扣除等等。由于实施了以上各种吸收储蓄的办法和政策,日本的个人储蓄率逐渐上升,并始终高于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如下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