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08)03-0055-06 《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是法国著名学者伯希和于1908年从敦煌莫高窟第181窟和第182窟(敦煌研究院编号第464、465窟)发掘获取的。 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描述发掘第181窟很简洁,只说获取回鹘文木活字968枚、回鹘文献363件、西夏文献200余件,还有汉文、藏文、蒙文、婆罗谜文文献等。描述第182窟时更简单:“在于第181号洞发现一些写本残卷之后,我令人清理了第182号洞的过庭。大家在那里发现了相当多的漂亮藏文写本残卷,它们是被故意撕碎的,有的已被部分地烧毁。其中仅仅有二三件刊本西夏文残书。”[1]这大概就是伯希和对敦煌西夏文文献的全部描述,到底有多少件、什么内容,世人全然不知。 我国学术界获取法国伯希和所收藏的完整的敦煌西夏文文献,是2005年底,由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取回全部缩微胶卷。日本学者百齐康义先生曾对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有过编目,然未刊布,不知其详。 出版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是西夏学界早就心仪的大事。《俄藏黑水城文献》已经和正在出版,《英藏黑水城文献》已经出版,出土于甘肃灵武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也已出版,因之,出版与这些西夏文献不同源的《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意义就更深远,学术上更诱人。 此次出版,不是一般文献的公布,不是一般西夏文汉文译读转写,而是进行详细的考订整理,彻底揭示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解开百年来的这个谜。 法藏西夏文文献,给人第一印象是残片太乱,所有残片图片都是黑白缩微胶卷转换过来的,缺乏直观印象,考订无从下手。作为考订者,如果有机会到法国去,到法国国家图书馆去直接面对这些卷子进行编辑,大概会更方便些,更准确些。起码的,卷子大小比例不会失真,卷子的质地颜色、字体风格墨色,边框版式、字距行格,以及最重要的写本、刻本、活字本和卷子残况等现状的直观了解,会给考订文献带来方便,省却很多时间。 好在伯希和是一位严谨的考古学家。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的编号都是有规律的。日本的森安孝夫在《回鹘语文献》的《讲座敦煌》中提到,他曾于1979年至1980年在巴黎法兰西国立图书馆东洋写本部看到三箱出自敦煌莫高窟的文书。其中第924箱、第925箱出自伯181号洞,第922箱出自伯182号洞。对伯181号洞出土的363件回鹘文文书外形特征列表介绍,而对其中的西夏文文献未作介绍。可能森安孝夫先生是个回鹘文专家,所以未涉及西夏文。所幸的是他揭示了现今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五大部分的编号含义: 1.Pelliot Xixia 924(Grotto 181),1~137号。 2.Pelliot Xixia 925(Grotto 181),1~57号和181A、181B、181C。 3.Pelliot Xixia 922(Grotto 182),1~16号。 4.Pelliot Xixia 946.1517B,写有介绍多闻天王文的木牌。 5.Pelliot Chinois 10065,1938年购自中国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一》。 至于第181窟出土的文献为什么要分为两个箱子而编为924号和925号,敦煌研究院的彭金章和王建军先生《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在介绍第464窟(即伯第181窟)的再次发掘时会给我们启发。 第464窟原为多室禅窟,现有壁画部分仅仅是原多室禅窟的中室和后室。当通往原多室禅窟南北侧室的甬道被封堵后,南北侧室也就成为独立的石窟,因而窟内堆积有别于原中、后室,这是经过此次发掘后才搞清楚的。为了使中室壁面保存完整,此次发掘未对已封堵的通往南北侧室的甬道进行拆除。第464窟中室和后室的堆积基本上仅有薄薄一层风积浮沙层,厚0.03米,沙质极细。系风力所为。个别地方有少量细沙层,厚0.03米。在此层内仅发现回鹘文木活字2枚。此层少量堆积应为伯希和劫余所留。第464窟东南和西南两侧室因彼此相通,故堆积相同。窟内堆积分二层,上层为风积浮沙层,厚0.30~0.40米,沙质极细,系风力所为。下层为细沙草末层,厚0.20~0.30米。在此层内发现的遗物有汉文、西夏文、回鹘文、藏文、蒙文、梵文等文书残页残片、回鹘文木活字以及木构件,花砖等。第464窟西北和东北侧室彼此相通,故窟内堆积相同,堆积分二层,上层为风积浮沙层,厚0.30~0.40米,沙质极细。下层为细沙草末层,厚0.15米。在此层内出土的遗物有汉文、西夏文、回鹘文、藏文文书残页残片以及陶灯、陶印模、木匙等遗物。[2] 据彭金章先生介绍,伯希和收藏的敦煌文书第924箱和第925箱,应该是出自第181窟内不同的窟室,可能有东南、西南室和西北、东北室之分。 法藏敦煌的西夏文文献,大部分为残片碎片,有的残存的文字很少,尤其是活字本西夏文献,字迹笔画分辨都有困难,更不用说是残破字了。释读不正确,文献信息量少,给文献的考订带来极大的难度。然而学者伯希和考古收藏编号十分严谨,法藏西夏文献的总量不多,相对文献范围较小,这又给文献的考订提供了方便。经过细致艰苦的比对,现基本或全部考订了这些文献,将出土百年的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全部展现于世人面前。其中大部分佛经译自汉文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