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辽代韩知古家族墓志看韩氏家族契丹化的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玉亭,1987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现供职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政协文史委。(巴林左旗 025450)

原文出处:
北方文物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自上个世纪末期以来,在辽上京遗址附近陆续出土了多方韩知古家族(以下简称韩氏家族)的墓志。计有:《韩匡嗣墓志铭》、《韩匡嗣妻秦国太夫人萧氏墓志》、《韩德昌墓志铭》、《韩德威墓志铭》、《耶律隆祐墓志铭》、《耶律遂忠墓志铭》、《耶律敌烈妻萧乌卢本墓志铭》、《耶律元佐墓志铭》、《耶律宗福墓志铭》、《耶律高十墓志铭》、《耶律敌烈墓志铭》等11方。其中《耶律高十墓志铭》、《耶律敌烈墓志铭》均为契丹文。这些墓志的面世为研究韩氏家族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资料。在一个地区,集中出土了一朝一族的这么多的墓志,是颇为罕见的。同时,也反映出了韩氏家族的兴盛和曾经拥有的地位。这些墓志代系清楚、承接有序,史料信息相当丰富。上述墓志所反映的信息,对辽史的补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也得到了辽史研究学者的特别关注。笔者在认真研读了这些墓志及其有关考释文章之后,对其中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初步研析,并试撰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需要提示的是,韩氏家族的“德”字辈有重名现象。即韩德让被赐名为德昌,与其第九弟韩德昌同名。“遂”字辈有两人重名,即韩德威和韩德昌之子同名为“耶律遂忠”。元字辈也有两人重名,即耶律遂正和耶律遂忠之子同名为“耶律元佐”。

      一、韩氏家族契丹姓氏所反映出的契丹化的现象

      从韩氏家族的墓志看,其家族成员都有契丹名字。这种情况在《耶律(韩)高十墓志铭》和《耶律(韩)敌烈墓志铭》中反映的尤为明显。

      根据《耶律宗福墓志铭》所显现的信息以及《耶律(韩)高十墓志铭》释读成果①,可知韩知古的契丹字为“延你”,他的契丹名为迪里姑鲁②。韩知古共有11个儿子,分别是:匡图、匡业、匡嗣、匡祐、匡美、匡胤、匡赞、匡文、匡道、图育氏、唐兀都③。“韩知古的两个小儿子的名字图育氏和唐兀都不像汉语,显然是音译的契丹语的名字。”④在韩知古的11子中,尤以韩匡嗣一支子嗣最为繁盛。韩匡嗣契丹名字为殿宁·尧治。韩匡嗣有子9人,8人有契丹名字。依据《辽代〈韩德昌墓志铭〉和〈耶律高十墓志铭〉考释》等论著分析,他们的契丹名字具体如下:

      长子韩德源,名“延宁·苏得里赫”。次子韩德庆,名“崇翁”。第三子韩德彰,名“范”。第四子韩德让,名“兴宁·姚哥”。第五子韩德威,名“富乐宁·德韩”。第六子韩德冲,名“汉阿·哈”。第七子韩德颙(即耶律隆祐、韩德凝),名“三宁·定哥”。第九子韩德昌,名“富哥”。第八子韩德晟“未仕而终”,故不见详记。

      韩德昌娶妻欧妮·偶宁娘子,生有二子,一名“留宁·郭三” (耶律遂忠),一名“解里·阿钵”,也是契丹名字。在耶律遂忠与大妻(解里夫人)所生儿子中,次子名“楚不古”,三子名“挞不也”,四子名“欧里本”。他与次妻(贵哥别胥)所生四子中,一名何鲁宁·高家奴,另一个就是耶律高十了,其契丹名字为“王宁·高十”。

      根据契丹小字《耶律敌烈墓志铭》考释成果,可知韩德威的儿子契丹名字为“韩宁·雱金”,就是大家熟知的耶律遂正。其3个儿子的契丹名字分别为:延宁·谢十(即耶律元佐)、遵宁·涤鲁(即耶律宗福)、宫宁·高王留。耶律敌烈就是遵宁·涤鲁的仲子、韩宁·雱金的孙子、韩知古的第六代孙。

      最近,韩氏家族的另一个重要成员耶律宗福的汉文墓志⑤也已发现。据此,结合《萧乌卢本娘子墓志铭》的研究,可得知韩氏家族的相关信息如下:

      遵宁·涤鲁就是雱金惕隐侍中次子逊宁·迪里姑。同时记载,“宗福”一名是辽圣宗“御赐”给“逊宁·迪里姑”的“与兴宗连讳”的名。刘凤翥先生认为,“涤鲁”与“迪里姑”为同一契丹语单词的异译。他有3男1女。3个儿子分别都冠有契丹名:长曰“燕五”,次曰“敌烈”,次曰“控骨里”。通过对《耶律敌烈墓志铭》的释读,刘先生把“燕五”契丹名字音译为“乙辛宁·燕五”,把“敌烈”契丹名字音译为“空宁·敌烈”。

      在《耶律宗福墓志铭》中很清楚地交代了耶律宗福的先辈的契丹字讳。高祖(韩知古)字为“延你”;曾祖(韩匡嗣)字为“天你”。“天你”一词与在《耶律(韩)高十墓志铭》中所记的韩匡嗣名“殿宁·尧治”的“殿宁”一词吻合;烈祖(韩德威)字为“普你”。“普你”与《耶律高十墓志铭》所载“富乐宁”音近;烈考(耶律遂正)字为“何你”。

      耶律宗福曾被皇帝“特诏主掌叔父思母相公之籍产”。可以得知耶律遂赞或耶律遂成契丹名的字是“思母”。其墓志还列举了他孙子以及重孙(女)的名字。如:当哥、斡里钵、铺素里、也鲁靺里、主里者、都椀、特末、鲁保古、乌鲁古、浑不鲁、乌特赖、阿思里、特旦波等等。

      仅从上述人名就可以看出,从韩知古起,韩氏家族成员就有契丹名字了。特别是到了韩匡嗣一支的“德”字辈,韩氏家族都有了契丹名,而且一直延续到了第七代。这种汉人着契丹名现象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些什么?笔者认为,韩氏家族最初是被掳掠北归的奴隶,生活于契丹社会底层。北上之初,其对契丹文化属于被动地接受。此时,韩知古还曾经试图脱离主人⑥。后来,逐渐融入契丹社会并有意识地攀附统治阶层,经过不断的努力取得了统治阶层的信任,最后跻身于上层社会。对于韩氏家族来说,对待契丹社会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融入,是有一个认识、选择、认同的过程的。这个过程,完成在韩知古时期。韩知古在太祖时期就被任命执掌“汉儿司”。韩氏家族至少从韩知古晚年起,就把契丹本土当做自己的故园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