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专题 明初辽河航运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辽河最迟在魏晋时已有大批船队抵达辽阳的记录,经过历朝的努力,到明初辽河入海口至开原老米湾全面通航,船只超过数千艘,运输粮饷供辽东驻军,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民间水上运输,明初辽河航运是辽河航运史上的重要时期。

      关键词 航运 老米湾 粮饷

      古代辽河的航运情况,由于记载不多且零散,后人又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因而使人们对此所知甚少,应当承认,古代辽河受自然条件及辽宁地区总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航运能力及影响,较之长江、黄河等相差甚远,但是古代辽河航运也不是空白一片,事实上古代辽河航运早已开始,至明朝初年则有了明显的加强,本文拟就此作初步的剖析。

      明初辽河航运的主要成就是辽河入海口至老米湾之间航路的开通。这条航线开通的主要原因是明政府加强运输辽东驻军粮饷的需要。

      当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王朝之际,辽东尚处在元朝残余势力的控制之下,由于平章刘益降明,明军得以进入辽东地区,并建立了辽东都指挥使司,但以纳哈出为首的元朝势力以金山为中心继续对抗明朝〔1〕,迫使明朝不断在辽东增兵,即使在纳哈出被击败后,明军亦不敢撤离辽东,“永乐七年,复置安乐、自在二州,今领卫25、州2”〔2〕,当时的辽东驻军人数,据武宗的御史周熊估计“永乐年间常操军士凡19万”〔3〕,而《柳边纪略》记为190300名, 《全辽志》及《辽东志》则记为13万〔4〕,当是后来的数字。此外尚有军马5万余匹。那么这支大军的粮饷靠什么来供应呢?明朝廷虽然采取了屯田措施,但由于明初辽东战事频繁,又缺少耕牛、种子、农具,因此屯田不能解决军队所需。洪武七年春正月乙亥户部言“定辽诸卫初设屯种,兵食未遂,……”〔5〕。是否可以发动当地居民供应呢?这也是不可能的。 明初辽东地区人口太少,无力承担20万大军近70万石的粮饷〔6〕。元朝时期, 辽阳行省约有人口46万〔7〕,其中辽阳路为13231口(另说33231口), 大宁路448193口,其他路不详。明朝辽阳没有独立设布政使司,而隶属于山东布政使司管辖,《明史》中对辽东地区人口记载不详,但在嘉靖年间重修或修成的《辽东志》记为“辽东都司定辽左等25 卫2 州, 户口275155,”《全辽志》说“辽东都司定辽中等25卫,安乐、自在2州, 招集永宁监,户96441,口381496”〔8〕。以上两书记载虽有不同,但大致反映了明代中期以前的辽东人口情况。人口的变化,受其原来基数影响很大,元朝是46万,明中期约为30万,由此可知元末以后,辽东人口呈下降趋势,明初人口既要低于元朝的46万,又要少于明中期的30万,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元末明初的战乱。元末明初,辽东地区战乱不已。至正十九年元末农民军的一支关先生、 破头潘部攻占了辽阳〔9〕,三年多的时间里,控制了辽阳路及金、复、海、盖四州等辽南之地,元朝疯狂镇压,对当地的破坏很大。同时高丽也乘辽东未稳之际多次进扰。 鞑靼等少数民族也不时掠辽, 更为严重的是明与纳哈出相持近20年,加之元军内讧互相攻杀,更使辽东人口锐减。洪武二年,元将洪保保与也先不花争斗,也先不花攻下辽阳后,“掳掠男女畜产,城为一空”〔10〕,受关先生与元军征战影响,辽沈流民2300户流散到高丽,至于被明军招降的纳哈出余众20余万人则被驱入关,更是辽东人口减少的原因,在元顺帝离大都逃跑后,辽东元军曾在经济上支援顺帝,洪武元年“丞相也速公献布2万匹、粮5千石至”〔11〕,这些当然出在辽东。受到如此破坏的辽东地区,以惊慌未定的区区不足20万的人口,是无法负担驻辽大军给养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外运入辽就是唯一的选择。陆上运输虽然当时有了“量可载50石,骡马多者或十二挂或十挂,少亦八挂”的四轮大车,〔12〕但对于路途遥远且又没有平坦道路可通的辽东来说意义是不大的,那么水运就成为最好的途径了。

      明初,由于河北、山西北部地区常有战事,大都地区受战争破坏很重,所以朝廷确定山东是支援辽东粮饷的主要基地,山东的登、莱地区距辽东的金州地区很近,自古以来,就有海船往来其间。明初刘益降明后,明以马云、叶旺为辽东都指挥使,“云等由登莱渡海,驻兵金州,招降元参政叶廷秀,攻走平章高家奴,遂进至辽东,完城缮兵,一方遂安。”〔13〕这就是说,明入辽的先头部队,就是从传说的海上交通线来到辽东的。但这条航线只到金州,即今天旅顺口一带,对金州、复州等地粮饷供应十分有利,而对海州(海城)、辽阳、沈阳、铁岭、开原等地运输则仍有困难。辽河横贯辽宁中部地区,当时辽河河东地区设有14卫,是辽东驻军的重点,如果把山东登莱至金州的航线延伸至辽河沿岸,把海运与河运联成一线,那么就可以把山东的粮饷源源不断地运到辽沈乃至铁岭开原,历史上,辽河航运的经验为明初实现海、河联运提供了条件。

      辽河流域已发现有原始人类活动遗址,航运情况不得而详。较早的大规模航运,见于记载的是东汉三国时期。景初二年司马懿征讨公孙渊,六月,军至辽东,突破公孙渊在辽燧的防线后,进兵襄平(辽阳),“会霖雨三十余日,辽水暴涨,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雨霁,起土山,修橹,为发石连弩射城中。”〔14〕当时辽河尚无大堤,因此夏天雨季往往成沼泽,公孙渊被迫仓促应战,结果司马懿攻下辽阳取得了平定辽东的胜利。这次庞大的船队,从渤海入辽河直抵辽阳航行的成功,说明最迟到东汉三国时,古人已经具备了利用辽河将大批士兵、物资运到辽东腹地的能力,同时留下了辽河入海口处称作“辽口”的正式记载。司马懿用兵经验丰富,且胆大心细,他能在事先计划从山东登州越海,经今旅顺口,沿海岸北行,入辽河口,逆辽河入太子河,与陆上大军合围襄平一举战而下之的史实,说明前人的航行经验,为司马懿提供了制定计划的条件,否则司马氏断断不能把庞大的船队开进情况不明的辽河。因此可以肯定,东汉以前,辽河及其支流的航运早已开始,只是没有记载罢了。

      东晋成帝咸康二年,前燕慕容皝率其弟等讨伐慕容仁,大军自昌黎东出发,践冰而进,凡三百里,至历林口入辽东,据金毓黻先生的考证,历林口即是公孙度时的辽口,说明慕容皝大军也是利用辽河河道前进的。可见辽河的影响越来越大。咸康四年,“赵王虎遣渡辽将军曹伏将青州之众戍海岛,运谷300万斛以给之,又以300艘运谷30万斛诣高句丽,使典农中郎将王典帅众万余屯田海滨,又令青州造船千艘,以谋击燕。”〔15〕这里虽没有具体说明如何运谷至高句丽,如何以千船击燕,但显然这些与辽河河运有关。唐高宗龙朔时,白仁哲“为虢州朱阳尉差运米辽东”〔16〕。唐中期,杜甫诗曰:“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该诗的注“辽海乃辽东郡,东吴出粳米,水道通海,泛舟转输”〔17〕中提到的水路应包括辽河水运在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