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盐业管理思想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 要 我国盐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加上国土辽阔,盐的制售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国家产生后,盐业对国家财政等有较大影响。先秦时期,国家意义上的盐业管理开始产生,盐业管理已具有一定的指导思想与制度。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商鞅等的盐业管理思想与实践,影响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盐业管理的始终。研究总结先秦时期的盐业管理思想,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盐业管理的产生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经济思想史 先秦 盐业管理

      一、三代时期的盐业管理概况

      中国盐资源分布广阔,蕴藏丰富,从分布地域来说,山西有池盐、四川有井盐、沿海地区有海盐、西北地区还有岩盐。远古部落时期,有些生活在海边的部落就学会了晒海取盐。传说炎帝时其宿少氏便已“初作海盐”〔1〕。有些部落拥有产盐的湖泊可获取天然池盐, 还有些部落由于没有产盐的便利条件,只能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向产盐部落交换食盐。这些部落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形成取盐便利上的差异,随着私有制的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兴盛,盐便成为我国部落先民经常用来交换的商品之一〔2〕。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知, 虞舜时期盐已是部落间经常交换的项目,“顿丘买贵,于是贩于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3〕,舜用自己部落的农渔产品和手工业制品, 如陶器等,到顿丘出售,同时到传虚去购买自己部落所需的产品。“债于传虚”指传虚的某种产品量多价贱,可以赊购。传虚在山西解虞,“传虚买贱”的物品主要是指食盐,史载河东解虞的盐地“袤五十里、广七里,周百十六里”〔4〕。《左传》成公六年也讲到河东产盐是“国之宝”。 后来,舜将其部落中心迁到今山西靠近盐池地区的蒲州之地。素稔食盐交换之利的舜,对池盐的生产与交换备加关注,王肃《孔子家语·辩乐解》记有舜作五弦琴,歌南风之诗,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古人认为:“河东盐池无待人工,当夫夏令甫届,熏风时来,附岸池面,缀珠凝脂,盐颗自结。”〔5〕虞舜时代,交换仅限于部落之间,只有交换活动并无专业商人,交换尚未从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交换的目的是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不以赢利为目的。这时国家还没有产生,因此三代以前对盐业的生产、运输、流通销售,还谈不上什么国家管理,这种自由放任、不贡不税的现象是由原始部落社会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夏朝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揭开了奴隶社会的帷幕,国家的建立和私有制的确立,商品交换已是人们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作为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重要部门──盐业,已出现新的管理形式且管理也具有新的特点与意义。其一,国家意义上的盐业管理开始产生,盐业管理思想已有形成的基础与前提条件。其二,盐业管理也有了一定的管理指导思想和管理形式与手段。夏王朝盐业管理采用的指导思想是自由放任的盐业管理思想,采取的盐业管理形式与手段是贡法盐业管理制度。夏王朝为了控制各地部落贵族,加强它们对国家的隶属关系,主张“定九州,任土作贡”,要求各地向王朝纳贡,规定凡出盐的地方,盐必须作为一种贡物向天子按期进贡。《尚书·禹贡》载:“海岱惟青州,……海滨广斥,……厥贡盐絺,海物惟错。”盐贡之外,则听民自由经营。在商朝,盐业管理基本上继承了夏朝的思想与体制,但商朝人已经学会熬海为盐。古人称煎盐为鬻盐,说明海盐是以陶制的鬲形器皿制造出来的,而鬲是商文化的特征。

      周朝的盐业管理承袭夏商的纳贡制度,但在思想和方法上更为完善周到。《周礼·天官》记载:“太宰以九赋敛财贿,九贡致邦国之用。”九贡之中,第九贡为物贡,主要指海盐、池盐、西北戎盐等。清朝嘉庆年间编著的《两广盐法志》卷23《附考》论及的周代盐业管理更为详尽具体:“昔禹任土作贡而令青州贡盐,盖贡其所有,以供王用。周官盐人一职,以百事之不可无盐,故也以盐之用而供邦事焉。盐有数品,有刮于地而得者,其味苦谓之苦盐;有熬其波而出者,其盐散谓之散盐;有风其水而成者,产于水中,其味甘甜,谓之饴盐;有积卤而结者,其形似虎,而人筑成,谓之形盐;此盐之名然也。祭祀则供散盐,而加以苦盐,取其自然而成,不忘本也。宾客则供散盐而加以形盐,取其如虎之形,以象其威也。王后、世子膳羞则供饴盐,取其味之甘甜,而可常食也。此盐之用然也。盐人则以奄二人,为之掌其政令,谓供盐耳;待其戒令,谓煮盐耳。山泽之官虽多,不过掌其政令而厉禁之,使百姓无争而已。”周代的贡盐思想及制度,规定了贡盐的用途及作用,同时政府专门设有“盐人”官职主持接纳贡盐,调停百姓在纳贡及经营盐业中产生的纠纷,贯彻执行国家的盐业管理政策,百姓纳贡后,可以自由经营盐业。

      三代时期的盐业管理思想与制度,是以自由放任的思想为主体的,国家采用贡法控制盐业,纳贡以后,百姓可以自由经营盐业。这种自由思潮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二:一、国家刚刚确立,还没有足够的政治与经济力量来全面统制盐业,只能依靠间接控制手段来维持。二、盐业虽然关系国计民生,但由于盐业生产受自然条件以及生产技术的约束,还难于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要部门,故在当时对国家财政收入影响不大,政府可以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制盐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才开始产生,元代史学家马端临说:“上古夏、商、周三代之时,盐虽入贡,未尝有禁法,自管仲相桓公,始兴盐以夺民利,自此后盐禁方开。”〔6〕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盐业管理思想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贵族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的时期,新旧生产关系的交替带来了各种思潮的产生,盐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盐业管理思想出现了新的局面,盐业管理思想中的国家统制管理及方法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确立,其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为齐桓公辅政40年的管仲。管仲的盐业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国语·齐语》和《管子》两书中。管仲治理齐国是想富民强国,力主通过经济手段,增加财政收入来巩固封建统治和支持齐桓公实现“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政治目的。为此管仲提出一系列宏观经济管理政策,他的盐业管理思想便是他“官山海”的政策中影响最深远的一项改革思想。管仲的盐业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国家放弃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盐业采取干涉的措施,国家垄断盐业资源,实行专卖,寓税于盐,加价出售,运用“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的原则,来丰裕国家的财政收入。管仲盐业管理思想,在中国盐业管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确立了国家统制盐业的管理思想之基本内容和模式。在管仲之前,国家管理盐业,仅采用贡法,主要是听民经营,管仲以后直到近代,国家统制盐业的管理思想就居于盐业管理思想之主流地位,虽法制代有兴革,但管理的基本原则一直没变,可以说管仲的盐业管理思想是中国盐业管理思想的精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