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春秋战国时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凤林 河南教育学院

原文出处: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大环境下的商品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商业区域的繁荣;商业都市的发达;商人地位的提高和社会观念的日益商业化倾向。

      关键词 春秋战国 商品经济 繁荣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商业的发展总是落后于农业一步的,因为必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农产品的生产有了剩余,才有可能出现商品交换。中国的商业大致是西周时期产生,到春秋战国时期始渐发达,商品经济出现了一定的繁荣局面。本文试就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诸种特征,作以简要论述。

      一、商业区域的出现

      从春秋初年到战国末期,先后出现了凭借工商业发达而强盛富庶的区域性国家。齐桓公通商惠工,富甲天下;晋文公宽农通商,国用富裕,遂成霸业;越用计然策略,发展商业,终吞强吴;至于鲁郑各国虽不至霸,然皆有重商之趋势;秦国则沟通四方,发展商业,府库丰盈,一匡天下,并吞诸侯。

      大致分起来,春秋时期有三个繁盛的商业区:一是东方的齐鲁之地;一是位居中原四通八达的郑国商业区;一是东南沿海的吴越地区。

      即以齐国为例,从地理环境上看,齐地“东负海而北漳河,地狭田少而民多智巧”,〔1〕而且“地泻卤,人民贫。”〔2〕环境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太公封于齐,欲在此等困难条件下发展农业,无异于自甘贫穷。所以“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减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物多归齐,齐为大国。”〔3〕这就是说,齐在太公开国之初, 便已确定了发展工商业的国策,开山为铜,煮海为盐,提倡女红及各种手工业,以此与各国争胜,与各国争民,遂使齐成为一个大国。

      及至管仲相桓公,也是先了解齐国的地理情况:“齐地者,五分之一非谷之所生者,然者吾非托食之主耶?”〔4〕于是管仲“制国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土乡十有五”。〔5〕在全国“设轻重渔盐之利,以胜贫穷,禄贤能。”〔6〕使齐国靠商业强盛。 孔子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袵矣!”〔7〕正是对管仲工商富国的策略的肯定。

      齐国不仅以工商富国,其成就霸业也得力于其工商业的富裕。《史记》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避远,不与中国会盟。而桓公能收宣其德,故诸侯宾会。”〔8〕可见,这时的齐国多不用战争, 而是靠其雄厚的财力使别国臣服。

      我们从下段“齐下鲁梁”的史事,就可以了解齐是怎样用经济手段屈人之兵的。《管子·轻重篇》载:“桓公曰:鲁梁之于齐也,蛮螫也,齿之有唇也,今吾欲下鲁梁,何行而可?管子对曰:鲁梁之民俗为绨,公服绨,令左右服之,民从而服之,公因令齐勿敢为,必仰于鲁梁,则是鲁梁失其农事而作绨焉。桓公曰:诺。即为服于泰山之阳,十日而服之。管子告鲁梁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金三百金,什至而金三千金,则是鲁梁不赋于民,则用足也。鲁梁之君闻之,则教其民为绨。十二月而管子使人之鲁梁,鲁梁国中之中民,道路扬尘,十步不相见,絏而踵相随,车毂连伍而行。管子曰:鲁梁可下矣。公曰:诺。后十月,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应声之征,无以给上;鲁梁之君,则令其民去绨修农,谷不可三月而得。鲁梁之民籴十百,齐粜十钱,二十四月,鲁梁之民归齐者十之六七,三年,鲁梁之君请服。”〔9〕这段史实, 是春秋时期齐国以商业致霸业的一个典型事例。正是靠着雄厚的经济实力,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春秋时期的商业国,除了齐国外还有鲁国,郑国、吴越等。齐鲁可以说是东方沿海地区的商业国。位于中部地区的郑国,因为居于有利的地理位置,是交通往来的中心,所以商业也很发达。郑国政府一向与商人有联系,子产说:“昔我先君与商人共出自周,世有盟誓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尔有利市宝财,我弗与知。”〔10〕可见商人与政府颇有渊源。郑在春秋初年已很强盛,大体都是商业发达使然。后来秦晋争郑,晋楚争郑,弄得不可开交,或者也是郑国的富庶引来的。这样看来,商业的发达帮助了郑国,又拖累了郑国。至于东南沿海的吴越,在环境上与齐鲁很类似,采用的也是工商富国的道路。越国的决策人计然、范蠡既是官吏,又是大商人,他们经商的手段,在历史上更是著名。

      上述几国是春秋时期较为集中的商业区。因为齐鲁、郑、吴越这三个商业区的繁盛,进而影响到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行了发展商业的政策。晋文公重耳就实行了宽农经商的农商并重的国策,使晋国迅速强盛,一跃成为春秋霸主。

      到了战国时期,秦国脱颖而出。《史记》载:“秦文孝缪居雍隙,陇蜀之远物而多贾,献孝公栎邑,栎邑北却戎翟,更通之晋,更多大贾,武昭治咸阳……南却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竹、木之器,南御滇,僮,西近邛笮,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富……,唯师要其道,故关中之地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及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11〕据此可知,秦在战国初年,已是商业相当繁盛的国家了。这也是它得以兼并六国的凭借。《秦始皇本纪》载:“尉缭说秦王用三十万金,破坏六国合纵。”后来李斯即用其策,统一天下,可见秦的统一,也是以金融势力为基础的。

      二、商业都市的发达

      都市的繁荣与工商业的发达,有着密切的联系。换言之,工商业的发展,必促进城市的繁荣。

      春秋初期的社会状况是:“且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二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12〕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商业的发展,汇集到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如《越绝书》描述的“吴大城周四百里,二百十步二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吴郭周六十八里六十八步”,都是很庞大的城市。再发展到战国,“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13〕在众多的城市中,涌现了几个盛极一时的工商业中心,如齐之临淄,赵之邯郸,秦之咸阳,魏之大梁,楚之郢都,周之洛阳等等。这些都市与相关的发达地区相互沟通,交流有无,从而形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商业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