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物价变化与对策

作 者:
钟剑 

作者简介:
钟剑 深圳人民银行

原文出处:
日本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日本是一个人口密集、国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的岛国。日本从二战后战败国的废墟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其经济发展成就被称为“经济奇迹”。在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中,一直贯穿着稳定增长和高速增长两种发展思想的斗争。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稳定物价特别是稳定批发物价始终被做为首要的政策目标加以贯彻,从而最终体现出一条稳定发展的轨迹。由于日本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有着明确的阶段性,在论述中,采取时序性分阶段论述的方法。

      一、在第一阶段——复兴时期,恶性的通货膨胀主要由物资严重短缺、货币的滥发造成

      1945年日本战败时,其国内经济凑前混乱和瘫痪的状况,物资极度匮乏。到1945年底,日本政府嘱士兵复员津贴和军需企业的战时补贴等临时军费和占领军费用388亿日元, 而这笔巨额的财政赤字是由中央银行认购国债填补的。1945年末,日本银行货币发行余额达到 554亿日元,是1944年的3.1倍。为增加生产扩大供给,消除通货膨胀, 发展经济,做为向重点生产资料部门投放贷款以支持其提高生产能力的复兴金融公库于1947年初设立,以求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以此带动消费资料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实行重点生产的确使战后的日本经济开始复兴。1947年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为5%,1948 年增长率为17.5%。但复兴金融公库为筹措资金而发行的债券由中央银行认购,其它民间银行的贷款业务也依靠中央银行贷款的做法直接导致货币发行继续猛增。1947年末,货币发行余额为2191亿日元,1948年末货币发行额为3552亿日元,分别是上一年的2.35倍和1.62倍,使来自货币供应方面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剧。在1946年批发物价指数上涨367.6%的基础上,1947年和1948年又分别上涨了192.7%和166.7%,消费物价上涨幅度在1947年和1948年分别达到了115.6%和74.5%。 治理或缓解通货膨胀成为日本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日本国内存在着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举稳定论”和“中间稳定论”的争论,亦即“软着陆”和“硬着陆”的道路选择问题。

      1949年2月, 美国底特律银行总裁道奇被杜鲁门总统指定全权实施日本安定计划,“道奇路线”的实施是日本经济的一个转折,从而走上了一举稳定的道路。“道奇路线”的核心是编制超平衡财政预算,在该预算指导下1949年综合预算收支盈余为1.567亿日元, 盈余做为偿还复兴金融公库债等债务的财源;减少价格调整补贴,同时停止复兴金融公库贷款;制定日元固定汇率制度,1美元兑换360日元。道奇认为复兴公库债和其它“隐匿公债”和通货膨胀有直接关系,而广泛适用的价格补助金制度不仅是架空的、不自然的价格关系的产物,而且其代价要比实际数字表示的高得多。由于“道奇路线”的实施,通货膨胀得到了明显的控制,公定价格与黑市价格的差距缩小,工资趋于稳定,物价与工资的恶性循环上涨逐渐消除,1949年批发物价上涨率从1948年的166.9 %下降到63.1%,1950年进一步下降到18.2%,消费者物价上涨率也从1948年的74.5%下降为1949年的25.4%。

      道奇路线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日本很快结束了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使日本重返世界市场,出口有了很大增加,到1949年出口就比上年增加了一倍;恢复了自由经济,减少或取消了价格调整补贴,企业的合理化和生产率的提高都很显著。

      二、第二阶段1950—1972年,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物价基本稳定

      进入5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起步阶段。日本在产业政策上采取“贸易主义”以实现经济自立。采取贸易主义的最大障碍是日本产业的成本过高。为了消除特需景气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加强产品竞争力,日本政府着重从政策上促进企业合理化。1952年3 月实施了“企业合理化促进法”对重要产业的设备实行第一年度折旧50%,减免固定资产税以及对生产特别重要产品的新增能力实行三年免征所得税等促进民间设备投资的措施。同时,日本输出入银行(1950年)、日本开发银行(1951年)、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等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相继得到建立和完善。并在1962年制定了“长期信用银行法”,以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合理化投资需求。1952、1953年的民间企业投资大幅度增长。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在1951年增长12.0%以后,仍保持了11.7%和7.7 %的增长速度。使朝鲜战争给日本经济带来的景气持续了下来。由于进口的大幅度增长和国内供给能力的显著增强,保持了物价的基本稳定。批发物价1952—1953年分别比上年上涨2.0%和6.7%。然而,由于1953年农业欠收的影响,国际收支急剧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了财政、金融紧缩政策以求国际收支平衡。1954年,民间企业实际投资比上年下降6.75%,进口大幅度减少,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降至2.8%,批发物 价上涨为—0.7%。

      1955—1959年是日本经济增长较快、物价稳定的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实际增长率达8.4%,批发物价指数保持基本稳定, 消费物价指数年平均上涨0.54%。这段时间日本经历了两次景气上升和一次景气下降。但由于调控得当,末出现景气过热或经济萧条的情况。 1955 —1956年夏季,是日本的数量景气时期,1955年日本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超过了10%而且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出现了上亿美元的顺差。这一年取得理想的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很独特的。1953年秋,为平衡国际收支逆差制定了紧缩政策,编制了一万亿日元的紧缩预算,压缩了财政投资贷款,1954年日银券发行额增长率为-1.2%,扩大了高利率的适用范围, 在财政金融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紧缩政策,经济处于紧缩状态。而这时正值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世界性繁荣,导致对日本出口产品国际需求旺盛。紧缩性的财政金融政策(通货紧缩因素)和民间旺盛的产业合理化投资(通货膨胀因素)两个因素同时发生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果,带来了1955年日本出口的扩大和物价的稳定。1955—1957年是被称为“神武景气”的时期。它的出现以技术革新为背景,技术革新带来了企业设备投资的急剧增加。在这段时期,由于日本政府和经济界对景气回升采取了乐观态度,1957年转而编制积极财政预算,编制减税一千亿日元和增加一千亿日元支出的膨胀性财政预算。而从1954年实行紧缩政策以来,一般会计预算连续三年一直都保持在一万亿日元的规模。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把高速增长的成果还原到民间以刺激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消除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试图通过膨胀性财政,利用投资的乘数效应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由于采取这一政策的时机选择在景气高峰,时机选择是错误的。结果是为景气过热火上浇油,反而缩短了经济繁荣的寿命。景气过热引起了物价上涨。当年批发物价和零售物价上涨了3%,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也出现了逆差,1957 年度外汇储备减至接近5亿美元的最低限。对此,日本银行及时采取了措施。 分别于1957年三月、五月两次提高贴现率共11个百分点,使商业银行贷款逐步减少,货币供应增长减缓,物价开始下降。紧缩性金融政策使景气下降延续到1958年上半年。鉴于景气下降情况,日本银行又于1958 年6月、9月,1959年2月相继三次降低贴现率,采取了松动的金融政策。随着商业银行利率的降低,1958年末景气转向复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