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 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0X(2007)02-0116-05 全息指对象、事物的任一部分包含其整体的全部信息。艺术作品的意境具有全息性,它是以时空符码为核,以心理感受为晕圈组成的一元n维(n>4)多链混沌(chaos)状态。 全息由希腊字“holos”变来,意即完全的信息。1948年英籍匈牙利人丹尼斯?盖伯提出了全息摄影原理,发明了全息照相术,因此而荣获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传统的照像术只记录光波的振幅,盖伯获得了记录波动干扰的振幅和相位分布以及随后使之重现的技术,即全息术(Holography)。[1]全息照相(全息摄影)是利用波的干涉纪录被摄物体反射(或透视)光波中的信息。感光片显影后成为全息照片(全息图),全息图并不直接显示物体的图像。用一束激光或单色光在接近于参考光的方向入射,可以在适当角度上观察到原物的像。再现的像具有三维立体感,与真实物体毫无差别,包含有对象的全部位象信息。在摄制全息图时感光片上每一点都接收到整个物体反射的光,因此全息图的任一小部分就可再现原来物像的全部信息。全息照相的特点一是全息技术能将物体的全部几何特征信息都记录在底片上;二是能以一斑而知全貌;三是在一张全息底片上可以分层记录多幅全息照,而且在它们显示画面时不会互相干扰。 全息思想是和信息、同构、自相似等思想密不可分的,其根本思想是对全部信息的描述。从相似结构的角度定义,所谓全息性也就是自相似性,即“部分具有整体的形态”,“每一部分……都可以是整体的缩影”;[2]从系统的部分与整体的角度来定义,部分(子系统)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的信息,或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3]全息就是指某一系统中,部分包含整体在时间或空间以及空间存在时的整个情况的全部信息:从主体客体的角度定义,全息就是由物质的存在形式和运动形式所产生的全部信息。包含了被反映者的全部信息称为全息。[4]世界是一张全息图。借助上述理论,我们提出一元n维(n>4)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意境全息综合体概念。 一、意境全息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综合体 从文字的涵义考察,意境(即境界),首先是时间或空间时间化。据《段注说文解字》,“境”本为“竟”。许慎认为“乐曲尽为竟”。[5]段玉裁注云:“曲之所止”。其次,境是空间或时间空间化。界与境同义。许慎训“界”为“竟也”。段玉裁注云:“乐曲尽为竟,引申为凡边竟之称。界之言介也,介者,画也;画者,介也,象田四界。”毛传曰:“疆,竟也。”《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竟”,界也。“境界”一词初见《列子·周穆王篇》:“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此“境界”约与“疆界”同义,指疆土界线。后此境界之义实自此衍出。 境界还指心里感受化。唐代诗僧皎然论诗,一曰“取境”,即六识依六根托六境而生,六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境指色、香、味、触、法。二曰“缘境”,他说,“诗情缘境发”。佛门境界观就突出了虚幻的心理感受、认识的心理状态方面。 意境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时空心理感受的综合体。如人生天地,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语)。 二、意境这一综合体是一元n维的 所谓一元的,指传统意义上的主客界限业已泯灭,世界不可分为一个脱离了肉体的灵魂和一个脱离了灵魂的肉体,不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元。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意境不是混合的二元或多元,不是主客观的综合,而是物我同一的全息态,交融化合的混沌整体。 客观的美并不存在。“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瑞士思想家Amiel语),一切物象并由我裁。王静安又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6]实则一切情语亦皆景语也。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以诗为境。“诗者天地之心”。(《诗纬》)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说得明明白白: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景中生情,情中生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7]“情景合一,自然妙语。”[8] 所谓n维(nd,dimension),n>4(n≠0,1,2,3,4),0维即点,点性思维将一篇作品抽象为一个概念一个命题的“点”,作为全息体的重心,使意境还原为某种抽象的观念。一维指线型的,作品中显在与潜在的时间音乐性不能单独构成意境。线性思维把文学作品视为一维的存在。二维是立体在一个平面上的投影。意识、情绪、理念、思想均有情无景,有理无景,情绪的宣泄,印象主义描绘,以及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席勒式”都会形成二维平面。这是面性思维。异面形成的意象叠加、并置、绘声绘色的描述只能构成三维(3d)空间,不能构成意境。时空四维观也未能包含心理感受方面,只有n维(n>4)才既是空间上的全息,时间上全息,又是心理感受的全息,因而是整体思维,立体思维,立体显现对象所有方向上的信息,因而意味着全息。 文学作品中隐含着一种全息效应,正是这种全息性,才使得作者、读者和社会这三者联成一个同一整体,作者、读者和社会互相全息。 三、一元n维(n>4)的文本任一部分都是全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