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A也/都B”框式结构及其框式化特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邵敬敏,男,1944年12月生,浙江宁波人。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召集人。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学。出版著作44种,主要有《汉语语法学史稿》、《中国理论语言学史》、《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等。发表语言学论文300余篇。

原文出处:
语言科学

内容提要:

文章认为“连A也/都B”属于汉语重要的框式结构,它的语法意义不是表示“顶端”,而是表示“典型事件意外实现或未实现”,可接受度的关键是事件实现的可能性。文章还讨论了该框式结构在演变过程中的特点,指出该结构中“也”与“都”的语义已经淡化、虚化,仅仅起到“提示”隐含对比项的作用。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11 期

字号:

      1 引言

      “连”及其相关结构的研究,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跟“把字句”类似,这一结构由于凸现了汉语的特色而倍受关注。虽然它所传递的信息颇有争议,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它不懈的探索。

      关于“连字句”的语法意义,归纳起来有五种观点:1)强调语气说,如倪宝元、林士明(1979),朱德熙(1982:190);2)递进递退说,如宋玉柱(1980);3)隐含比较说,如宋玉柱(1996);4)标举极端说,如崔永华(1984);5)连接说,如廖斯吉(1984)。目前这一问题仍没有定论。

      近二十年来,有关“连”及其相关结构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不但研究人数众多,而且成果也比较突出,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学者和代表性论著。

      20世纪90年代初期,周小兵(1990)从功能和语义出发对“连字句”进行研究,指出在汉语句式的分级语义序列中,“连字句”处于这一序列的顶端而受到强调,并且把“连字句”分为基础句、类推句和隐含句三类。崔希亮(1990,1993)着重从信息论和语用的角度挖掘“连字句”的作用,认为该句式表达四重信息:基本信息、附加信息、预设信息和推断信息;还提出语用分级,以及比较、总括和类同的转化。

      20世纪90年代后期,刘丹青和徐烈炯(1998)从类型学和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认为焦点应该包括自然焦点、对比焦点和话题焦点三类,“连”所带的成分应属于话题焦点。

      21世纪初期,石毓智、李讷(2001:208-215)主要考察作为程度标记“连”的语法化过程,认为现代汉语“连”字结构到18世纪开始发展成熟,尔后的发展主要是“连”字结构中三个副词“也、都、还”的功能调整。此外,潘海华(2006)运用形式语义学研究“连”字结构敏感焦点的运算。

      可见,这一研究从单词“连”的词性,转移到“连字句”的语法意义,再发展为“连字结构”;从词义诠释,到语用属性,乃至语法化进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打算就一些比较敏感的存在争议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并讨论这一结构在框式化进程中的某些特点。本文所引例句除了特别标明的,全部引自北京大学中文系CCL语料库。

      2 框式结构

      刘丹青(2002)首先提出“框式介词”,这对揭示汉语句法的结构特点很有解释力,但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介词的作用,而应该是整个结构的功能,所以,“框式结构”的提法更为准确。所谓框式结构,是指前后有两个不连贯的词语相互照应,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框架式结构,具有特殊的语法意义和特定的语用功能,如果去除其中一个(主要是后面一个),该结构便会散架;使用起来,只要往空缺处填装合适的词语就可以了,这比起临时组合的短语结构具有某些特殊的优势。汉语中其实存在很多这样的框式结构,例如古代汉语的“为A所B”,现代汉语的“连A带B”、“宁可A也不B”、“与其A不如B”、“又A又B”、“一A不B”、“说A就A”、“A是A,B是B”等等。

      我们不支持单纯讨论“连”这个词语的用法,也不太赞同“连字句”的提法,因为“连”字格式所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并非单独一个“连”字可以承担,而且也不是在句子层面能够完全解决的,这不是一个句式问题,跟“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不同,“把”、“被”、“比”这些介词没有必须照应的词语,不能构成一个框式结构。而“连”和“也/都”经过几百年在一起照应着反复运用,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凝固的结构。这类框式结构的凝固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语法化,可称为“框式化”。在“连他也/都不相信”这一格式中,去掉“也/都”后,“连他不相信”不能成立;但是反过来,去掉“连”,“他也/都不相信”依然成立,这说明“连N”是个黏附性结构,不能独立存在。因此“连……也/都……”是一个“框式结构”,由“连”跟“也/都”一起构成一个前后照应的类似于框架的一个句法结构,在“连”的后面可以填补某个被说话者视为焦点的词语,在“也/都”的后面填补某个表示新信息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这里的“连……也/都……”框式结构可简称为“连一也/都”框式结构。

      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把“连”后面的词语(通常是名词,但也可能是动词、形容词,甚至短语)记为“”,把跟同类的事物记为“”(可能隐含,也可能在句中同现),“也/都”后面的谓语记为“VP”。

      3 “顶端”说与“典型事件意外”说

      关于“连一也/都”框式结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以往之所以争论不休,问题就在于只是孤立地着眼于“连”后面的,而没有联系VP来进行考察。其实在我们看来,既然成为一个框式结构,前后的词语就必然照应。实际上,在说话者的心目中,存在着一个同类但程度不等的事件集合,比如说“”,“连”就是要把其中说话者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选取出来,可以是,也可以是,或者,并且根据能否实现VP的可能性来完成框架结构的构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