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背景 现代汉语中的把字句,一直以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这个句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引发了人们对其习得问题的关注,如它在早期汉语句法发展中的地位,两岁大的儿童是否对其句法、语义特征敏感等。本文对一名说汉语女童自然语料中的把字句进行了考察,希望借此把握汉语把字句习得的特点,并探讨早期句法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即早期句法发展究竟是基于使用、还是基于规则。 1.1 现代汉语把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如例(1a)所示,把字句的结构为:NP1-把-NP2-V-补语(本文以下将“把”前面的名词短语统称为NP1,之后的名词短语统称为NR2)。该结构与汉语典型的SVO语序不同,如不含“把”的例(1b): (1)a.我把杯子打碎了。 b.我打碎了杯子。 如果根据NP2的成分来分,把字句可以是受事把字句,如例(1a),也可以是处所把字句,如例(2a),还可以是使动把字句。这里,NP2是动词短语的主语,如例(2b)。 (2)a.他把大门上了锁。 b.这瓶酒把小王醉得站不起来。 一直以来,研究者认为把字句表达处置义(注:沈家煊(2002)认为处置义指的是主观处置义。)(王力1985[1943]:82-6; Chao 1968:705; Li and Thompson 1981:466-80),或者说有强及物性(Thompson 1973),正因为如此,NP2一般是有定的(注:更严格地说,只有非特定的不定名词不可以做NP2,参见Sybesma(1999:141)中的证据和引用。)。 研究者还发现,把字句中的动词从来都是复杂形式,要么带“了”或“着”,构成“V+了/着”把字句,如例(3)所示,要么组成结果把字句,如例(4)所示。例(4)中的句子都是结果把字句,动词后带表结果的补语,例(4a)是典型的动结式,例(4b)带了趋向补语,例(4c)是处所结果。例(5)是给予把字句,而在例(6)中,NP2和动词后的NP形成了一个所属关系。例(7)中的补语是动量词,表时段,如例(7a);或表频率,如例(7b)。 (3)我把钥匙丢了。 (4)a.我把杯子打碎了。 b.她把衣服挂起来。 c.老王把书放在桌子上。 (5)他把那本书给了我。 (6)他把橘子剥了皮。 (7)a.她把这本小说看了两个钟头。 b.她把那本小说看了两遍。 国内外关于把字句的研究很多,包括基于形式句法的研究(Gao 1997; Goodall 1989; Huang 1982; Li 1990; Sybesma 1999; Travis 1984; Zou 1993),也有功能、认知语言学框架之下的研究(Thompson 1973; Tsao 1987;沈家煊2002)。在把字句的研究中,NP2以及“把”的属性是最重要、也是最有争议的问题。在Sybesma(1999:165-81)的处理中,所有把字句都带有一个特殊的非谓小句,表示由于主语行动所导致的结果,而NP2就是这个小句的主语,如例(8)所示。在这个结构中,“把”引导致使短语(CAUSP),这一短语选择动词短语为补语,因此“把”是一个有着抽象致使意义的功能词。NP2是从例(8)中NP3的位置上移上来的,在语义上依赖其后的动词,NP2的有定性和受影响意义受小句谓语动词的体貌特点制约,而非“把”本身所决定的。在前面的例(3)到例(7)中,动词补语均处于小句之中(即例8中的X位置),描述动作导致的结果。所以因“把”使用而同时出现的一些现象,如NP2的有定性和受影响义,把字句中的动词必须是复杂形式等等,都可以归结为把字句有着例(8)这样的内在结构(即Sybesm1999:165中例84)。
1.2 早期句法发展的本质:两种观点 以生成语法为理论基础的语言天赋论认为语言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特殊本能,人天生拥有语言知识,这种天生的语言知识以普遍语法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是语言发展的初始状态。儿童的句法系统在其本质上与成人的句法能力相差无几,从句法习得一开始,儿童就具备成人语言所有的句法范畴和句法规则(Chomsky 1965,1981,1986; Crain 1991; Crain and Pietrosky 2002; Pinker 1984,1987,1989; Wexler and Culieover 1980)。因此,儿童句法习得是以规则为基础的,是迅速、突变的。但近些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持另一种看法,认为早期句法发展以使用为基础,是一个渐变的学习过程,其代表人物是Tomasello和Lieven(Tomasello 1992,2000a,2000b,2003; Lieven,et al.1997; Pine,et al.1998)。这一理论否认天赋语言知识(即普遍语法)的存在,主张将语言发展置于整个认知和社会能力的发展框架中。语言发展主要依靠一般的认知能力,如符号组合、类推、归纳以及模式识别等能力,模仿学习和语言环境(如看护式语言和儿童的日常生活情境)也在语言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这样的争论还在继续,答案究竟是什么,无疑需要从不同语言背景、更多的跟踪和实验研究中去寻找。而我们的把字句习得研究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展开的。 1.3 前人有关把字句习得的研究 以前人们研究儿童把字句结构的使用,主要关注各种把字句类型出现的年龄(Cheung1992;周国光、王葆华2001),以及儿童对把字句事件结构的敏感(Li 1991)等。这些研究发现,把字句一般在两岁左右出现(Cheung1992; Erbaugh1982)。受事把字句比处所把字句更早掌握,而给予把字句在儿童四岁后才开始有效使用(Cheung 1992:132-8)。此外,结果把字句三岁前就出现了(周国光、王葆华2001:74-5)。Erbaugh(1982:265-95)观察到,随着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出现,儿童开始使用更多变的语序,这意味着“把”在早期汉语句法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