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法学语法分析,认为由实词跟实词组成的句法结构里并存着两种结构。一是语法结构(又通称句法结构、句法关系)如主谓结构、述语结构、述补结果、偏正结构等;一是语义结构。语义结构多样,其中重要的即能决定句意的一种是以动词为核心的名词性成分跟动词性成分的语义关系。如名词是动词的施事、受事、结果、工具、原因(所谓语义角色)等。 古人没有我们今天的认识与理论水平,无句法成分(语法结构成分简称,下同)概念,也不知什么是语义角色。但古人的注释书中,事实上表现出了对原书文句的句法与语义关系分析。这是因为注释书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人们读懂原书文句服务的:诠释清楚句法、语义关系,才能有助于人们读懂、明白原书文句的意思。从古人注释的实际情况看,对语义关系的解释较之对句法结构的分析更为重视,因为对读懂原文来说,明白语义关系较之明白句法关系更为重要。看下例: (1)原隰裒矣,兄弟求矣。[毛亨传:裒,聚也;求矣,言求兄弟也。](诗经·小雅·常棣) (2)以饮食之礼,亲宗伯兄弟。[郑玄注:亲者使之相亲。](周礼·春官·服不氏) 想明白“兄弟求”“亲宗伯兄弟”的意思,未必需要知道其主语、宾语是什么,但必须知道:“兄弟”非“求”的施事,而是“求”的受事;“亲”非是指亲宗伯兄弟,而是“使亲伯兄弟相亲”。在我看来,这就是古人注释古书所以重视语义关系的缘由。 任一句法结构都存在名、动语义关系,本文据汉魏晋人的注释书(注:西汉毛享《诗经诂训传》;东汉郑玄《诗经笺》《周礼注》《札记注》、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淮南子注》;魏人何晏《论语集解》(集孔安国、马融、郑玄、包咸、王肃等人注)、吴人韦昭《国语注》;西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东晋范宁《春秋穀梁经传集解》。)谈谈其中对谓词结构(谓语成分)N-V、V-N两名动组合式的语义关系分析(V-N之V包括形容词,此句式中的形容词具有动词性质;形容词
代)。当然,注释书中的分析不是用什么术语(古人也没有此类术语),而是通过加入关系词(介词)、名动易位变化这种“自然形态”形式表现出来的。下面分项来谈。 1.0 N-V语义关系 1.1 加入P(介词)“为(……所)”、“若”、“如”,N-V→P-N所V/P-N-V,表示N是施事 (1)如彼飞虫,时亦戈获。[郑笺:犹鸟飞自恣东西南北,时也为戈谢者所得。](诗经·大雅·桑桑) (2)不仁不智,人役也。[若此为人所役者也。](孟子·公孙丑上) (3)吾今实过,悔之莫及,多遗秦禽。[军师不和,恐多为秦所禽获。](左传·襄公十四年) (4)民之所急在大事,先王知大事之必以济众也,是故……制义庶孚以行之。[义,宜也;庶,众也;孚,信也。当制立事宜,为众所信而行之也。](国语·周语一) (5)经始勿亟,庶民子来。[众民自来赴,若子来为父使之也。](孟子·梁惠王上) (6)木熙者……龙众鸟集,搏援攫肆。[言其舞体如龙附云,如鸟集山。](淮南子·修务训) 1.2 加入P“以”,N-V→P-N-V,表示N是受事 (1)乐只君子,天子命之;乐只君子,福禄申之。[毛传:申,重也。郑笺:……天子赐之,神则以福禄申之。](诗经·小雅·采菽) (2)(乡大夫)退而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行乡射之礼而以五物询于众庶。](周礼·地官·乡大夫) (3)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包曰:忠告,以是非告之。](论语·颜渊) (4)信与民,期以夺敌资。[以信与民,期不违之也。资,用也;敌以暴虐用其民,故以信义夺其民也。](吕氏春秋·怀宠) 1.3 加入P“于”,N-V→P-N-V/V-P-N,表示N是与事 (1)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毛传:罹,忧也。郑笺:……无遗父母之忧。孔颖达正义:无于父母而遗之以忧也。](诗经·小雅·斯干) (2)蚕事毕,后妃献茧。[后妃献茧者,内命妇献茧于后妃。](礼记·月令) (3)仁而未有禄者,君有馈焉曰献。[君有馈,有馈于君。](礼记·檀弓下) (4)士则兹不悦。[士则于此事不悦也。](孟子·公孙丑下) 1.4 加入P“以”、“用”,N-V→P-N-V/V-P-N,表示N是工具 (1)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毛传:宜以琴瑟友乐之。](诗经·周南·关雎) (2)羔裘豹饰,孔武有力。[毛传:豹饰,缘以豹皮也。](诗经·郑风·羔裘) (3)凡画者丹质。[先以丹采其地。](仪礼·乡射礼) (4)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子欲使我以手援天下乎?](孟子·离娄上) (5)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错,交也;短兵,刀剑也。言戎车相迫,轮毂交错,长兵不施,故用刀剑以相接击也。](楚辞·九歌·国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