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复合词的论元结构

作 者:

作者简介:
邓思颖,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

原文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汉语复合词主谓式属于“少数派”,以施事为主语的复合词在汉语是不存在的,主谓式复合词的主语基本上属于客体。既然汉语复合词没有轻动词,也就没有施事。客体跟轻动词没有关系,即使复合词缺乏轻动词,也没有影响到客体的出现。汉语词法的所谓主谓式复合词在形式上都应该分析为偏正式,“偏”在词法上属于附接语。究竟偏正式复合词应该理解为主谓关系还是修饰关系,主要是一个功能的问题,而不是形式的问题。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10 期

字号:

      一、引言

      按照生成语法学的观点,题元关系(thematic relation)由句法结构来决定。此观点虽然可以解释句子层面的题元关系,但复合词内的题元关系透过什么方法来决定?众所周知,汉语的句法和词法有密切的关系,词法结构的关系基本上跟句法结构的关系是一致的,汉语复合词的结构往往可以理解为“微型”的句法结构(Chao 1968,朱德熙1982)。如果这个思路成立,句法学的分析怎样影响词法的题元角色?本文希望透过对汉语复合词的研究,从复合词组合的形式,分析各种题元关系,并且联系轻动词理论,探索轻动词在句法和词法所扮演的角色。

      二、题元关系与句法结构

      经过Gruber(1965)、Fillmore(1968)、Jackendoff(1972)、Freidin(1978)等学者的研究,论元(arguments)(注:“argument”可以译为“论元”或“主目”。本文按照目前语言学论文一般的习惯,把这个术语称为“论元”。)和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在语法研究里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并且成为生成语法学的一个原则,称为“题元理论”(theta theory)(Chomsky 1981)。根据这个理论,在句子里的各个论元从谓语获得一个题元角色,例如“施事”(Agent)、“客体”(Theme)等。(注:在文献里,“客体”又称为“受事”(Patient)。)题元角色是透过谓语指派给各个论元,因此,只有那些跟谓语有密切关系的论元才可以获得题元角色。

      在这个基础上,Larson(1988)、Baker(1988)、Grimshaw(1990)等人认为指派题元角色在句法结构里遵守一定的次序,由低至高指派题元角色,形成层级,能够体现在句法结构里,而且在人类语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说,按照(1)的题元层级,右边的“客体”指派给句法结构比较低的论元,左边的“施事”指派给处于句法结构最高位置的论元。题元角色这样的指派方式,正好解释了为什么施事和客体往往分别赋予给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很少会倒过来。

      (1)施事>客体

      除了上述(1)所提及的施事、客体等题元角色外,人类语言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题元角色。虽然不同学者的分析结果不尽相同,但大致的共识是题元角色的数量不会过多。为什么题元角色的数量不会太多?为什么指派题元角色的层级具有普遍性?要解答这些问题,Hale和Keyser(1993)认为答案跟形式结构有关。决定论元的题元角色并非光靠一个动词,而是要看整个论元结构。简单来讲,出现在某个特定位置的论元,就会获得某个题元角色。因此,题元角色的数量受制于由结构所能提供的论元数量。既然题元角色最终由结构来决定,所呈现的题元层阶自然跟层次有关,题元层级正是结构层次性的“副产品”。为便于讨论,以下集中在施事和客体这两个题元角色。

      基于Hale和Keyser(1993)对论元结构的分析,Chomsky(1995)利用“轻动词”(light verb,简称“v”)分析句子结构,Huang(1997)也曾论证汉语句子拥有轻动词的结构。树形图(2)是一个及物(transitive)和使役(causative)的构式。

      

      从题元关系来考虑,位于轻动词短语vP内的“NP1”诠释为施事,(注:使役谓语的主语在文献上也可以称为“使役者”(Causer),有别于及物谓语的施事主语。)而位于动词短语VP内的“NP2”则诠释为客体。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个题元角色跟某些特定的结构位置有关。获得客体角色的论元在动词短语之内,而获得施事角色的论元则必需处于轻动词短语之内。反过来说,没有轻动词就没有施事,但没有轻动词却不会影响客体的出现。以下的讨论利用汉语双音节复合词作为研究对象,证明题元角色的指派的确跟结构有密切关系,支持Hale和Keyser(1993)、Chomsky(1995)、Huang(1997)等对题元关系的基本主张。

      三、主宾语在复合词的不对称现象

      按照一般文献上的分类,汉语复合词(或称为复合式合成词)内部的结构大致上可以分为述宾式、述补式、偏正式、并列式和主谓式五种。虽然这五种类型都是汉语常见的复合词,但是它们的分布却并不平均。

      汤廷池(1989)指出,主谓式复合词的形成远远比不上其他四种结构。他还发现以形容词为谓语的主谓式复合词,在词性上多属于形容词,例如“心烦、性急”。至于以动词为谓语的主谓式复合词,在词性上多属于名词,是一个离心(exocentric,汤廷池译作“异心”)构式,例如“冬至、兵变”。只有主谓式复合名词或形容词转类才有动词的用法,例如“他常头痛”等。

      此外,关于汉语的新造复合词,汤廷池(1989)发现汉语常以偏正式来造名词,表达新奇的事物、概念、事态或现象,例如“帅哥、干洗”;而常以述宾式复合词来创造动词,表达新奇的动作或行为,例如“飚车、跳槽”。这两类占了新造复合词的绝大多数。而以主谓式、述补式、并列式等造新词的机会较少。至于那些主谓式新词,汤廷池(1989)认为也有可能把部分的例子分析为偏正式,例如“脑死、胎动”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