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刊载任晓霏的文章《后殖民语境下对等翻译理论的文化转向》。文章指出,在后殖民语境下,作为翻译研究的根本理论对等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多层次对等理论在全面关照语言本体层面对等的基础上,将社会文化因素纳入翻译学的研究视野,倡导原文在原语文化与译文在译语文化的中文化功能的等值,反映了后殖民理论消解霸权,弘扬弱势文化,承认文化差异,主张平等对话的思想,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均有着深远的意义,是翻译研究的深化。中国译学从中可以得到极好的启示,即加强汉外翻译实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提升译者身份和译学地位。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刊载胡玉辉的文章《翻译关联原则下的推理模式》。文章认为,翻译是一个由源语向目标语转换的过程,静态的代码模式不足以解释复杂的翻译现象。关联原则是翻译归结论的第一原则,它支配翻译语码的动态转换。从归结论的角度对翻译的推理过程进行刻画,关联被划分为常规关联和非常规关联,分别对应代码模式和推理模式,侧重分析翻译过程中的推理阶段,其中涉及演绎、归纳及类比等逻辑策略。对原文本的正确解码是保证翻译信度的前提,而结合具体的语境中的逆证推理,建立非常规关联,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向原文趋同,尽可能保证翻译的效度。 《外国语》2008年第3期刊载王金铨、王克非的文章《计算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文章通过对双语语料的分析,从形式和语义两方面探讨计算语言学方法对翻译研究的作用和启示。在语言形式方面,通过文本特征统计信息研究了双语文本的基本形式特征,通过赋码语料研究了双语文本的深层句法信息。在语言意义方面,运用潜语义分析方法计算语句意义间的相似度,语句计算的结果与人工评判的结果相差无几,表明计算语言学的意义分析方法十分有效,对判断多个译文间、译文与原文间的“形似”与“神似”有重要意义。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3期刊载范烨的文章《注意在二语动名词搭配习得中的作用》。文章旨在研究在习得二语动词搭配特征中注意的作用,以及这一作用是否受搭配模式的复杂程度和学生二语综合水平的影响。94名正在修大学英语二级或四级课程的学生被分配到以下某一实验小组中:1.阅读组(阅读包含目标动词的文章);2.背诵组(阅读包含目标词的文章并背诵目标词组,即目标动词及其搭配名词的组合);3.规律组(阅读包含目标词的文章并学习其搭配规律);4.规律加反例组(阅读包含目标词的文章并学习其搭配规律和反例)。在连续三天的学习之后,受试接受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规律组以及规律加反例组对于目标词的搭配特征掌握最好,而阅读组的学习效果最差。另外,注意和搭配复杂度之间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但是注意的效果受学生综合水平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刊载陈文杰的文章《汉译佛典译语分析》。文章指出,汉语语汇源远流长,每一个语汇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寻找这些语汇的源头,并进而探讨其所以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是语汇研究的重要内容。把古印度语言(梵语和俗巴利语)和古中亚语言(如吐火罗语等)的佛典译成汉语,可以促进汉语新语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新语可称为译语。译语从汉译佛典进入全民共同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式:照搬佛典原形;将佛典内容提炼定型;在佛典基础上改造、创新。译语在丰富汉语语汇的同时,对汉语固有的同义语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