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方言连读变调新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宝贤 李小凡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语文研究

内容提要:

文章在分析闽南方言连调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以基字为核心的分析模式。闽南方言的语流可根据连调划分为一个个以基字为核心的单位,每个单位内有且只有一个基字,它对整个连调单位的声调表现起关键作用。基字J前面可以有基前字(q),后面可以有基后字(h)。基字本身不变调,基前字和基后字都发生连读变调。上述连调单位的公式是:(注:n为正整数,n≥1,括号表示其内成分可有可无)。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08 期

字号:

      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研究可分为连调规则和连调域划分两个方面。连调域(sandhi domain)是连调规则实施的辖域;连调规则的研究是连调域研究的前提。

      闽南方言是连调现象最为复杂的汉语方言之一,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其中许多单点方言的连调规则已得到或详或略的描写分析。虽然这些对连调规则的描写分析都是在连调单位内进行的,但学界对闽南方言连调单位的分析和命名并不一致。本文将检视以往的分析模式,结合新发现的闽南方言语料,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模式,以便更能反映闽南方言连调特点,并具有更广的适用面。

      一、以往的分析模式

      国内学者一般用“字组”表示连调单位,从字组出发描写连调规则。以往描述“两字组”连调时常常根据字组内两个字的相对位置,用“前字/后字”(如张振兴1983)或者“上字/下字”(如袁家骅2001:264)等分别称述;描述“三字组”连调时则常根据各字从前往后的线性排列次序,用“第一字/第二字/第三字”等分别称述(如张振兴1983)。三字以上的字组也依此类推。随着字组字数的增多,这种称述方式会显得越来越繁琐。不过以往的学者们在描述闽南方言多字组连调时,通常并不采用这种方式,这与闽南方言连调特点有关。根据以往的描写,闽南方言多字组连调除末字外,其他字通常全都按同样的连调规则进行变调,因此不需要对前面各字作区分。末字之前的各字通常都统称为“前字”“变调音节”等等。也有的学者以两字组连调为基础来描述多字组连调,如林伦伦等对汕头话的描述:“汕头话多字组连读变调的基本规律与两字组相同……其前面各字均要变调,变调调值与前述两字组变调相同。”(林伦伦等1996:20)又如袁家骅对潮州话三个音节以上的变调规律的描述:“先以第一第二两音节为一个单位,再以第二第三两音节,第三第四两音节为一个单位,等等,然后第一个单位都按照上述两字连读变调规律处理。”(哀家骅2001:265)潮州话有的单字调根据后字的不同而发生变调分化,左边的字先变还是右边的字先变将影响连调,因此需要对变调方向加以说明,其两字连调规则是从左往右顺向实施的。总之,从字组出发求取、描述、分析闽南方言连调规则是以往最常用的方式。字组末字通常是不变调的,前字则都发生变调,且变调规则相同。

      但是,只求出上述字组连调规则还不足以描述闽南方言语流中所有字的声调变化。在语流中,字组末字后还有一些发生声调变化的音节,其声调变化性质与字组前字变调有别,学者们通常称之为“轻声(neutral tone)”。有少数学者将此类声调变化称为“弱读式”“弱读调”“弱读声调变化”,如葛德纯(1957)、杨秀芳(1991)对厦门话、台北话的描写。这类称呼与“轻声”类似,都不把这类声调变化视为连读变调。另有少数学者(张盛裕1979、1980,杨必胜等1981)则将此视为连读变调。是否把这类声调变化纳入连调单位之中,学者们的观点不同,因此造成了连调单位分析模式上的分歧。

      一种观点是将此类声调变化视为“轻声”,而连调单位(字组)内通常不包括“轻声字”,如张振兴(1983)对漳平(永福)方言连读变调的讨论“限于不包括轻声字的两字组、三字组和四字组”。排除了“轻声字”的字组,字组内各字连调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字组末字和其他字的差别上,描写字组连调通常只需要用“前字”“末字”之类的称呼就够了。国外生成音系学者(Matthew Y.Chen2001,Zhang Hongming1992等)通常也把“轻声(neutral tone)”排除在连调单位(tone group)之外,如张洪明将厦门话变调规则(Tone Sandhi Rule)描述为T→T'/_T]α,其中α表示连调域,T表示单字调,T’表示变调。至于“轻声(neutral tone)”,则在功能词(Function Words)声调变化里另外研究。(Zhang Hongming 1992)

      另一种观点是将此类声调变化纳入连调单位之内。这其中既有把此类声调变化视为连调的,也有不视为连调的。张盛裕(1979、1980),杨必胜等(1981)分别把潮阳、海丰此类声调变化称为“后变调”,并把读后变调的“后字”“后变调字”纳入连调单位,如(1)a、(1)b所示。而葛德纯(1957)、李如龙(1962)则把厦门话此类声调变化分别称为“弱读式”和“轻声”,又把弱读音节、轻声音节与前面的变调音节并列于同一个连调单位里,如(2)a、(2)b所示。林连通等(1989),林连通(1995)也把永春、泉州方言“轻声”纳入连调域,采用与李如龙(1962)一致的分析模式。

      (1)a.连调组:(前字+)本调字(+后字)(注:这里连调基本单位的构成式中,括号表示其内成分可有可无。葛德纯(1957),李如龙(1962),张盛裕(1979、1980),杨必胜、陈建民(1981)等都认为单字也能构成连调单位。)

      

      例如:伊常常来找我(注:原文只用数字表明单字调的调类和所变同的单字调调类,此处据文中声调系统转写为调值。此处将原文ng转写为国际音标。原文文字有的非本字,此处依原文。下文源于该文的例子同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