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刊载朱志方的文章《翻译何以可能——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批判》。文章指出,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是语言相对性论题、科学范式不可通约性论题、极端的文化相对主义论题的理论基础。塞尔从第一人称观点出发,批评蒯因的行为主义意义理论和不确定性论题。但塞尔的批评并没有抓住要害,也没有解决翻译的确定性和可能性问题。翻译不确定性的要害在于指称的不确定性。认知科学发现,人的思维绝大多数是由人的身体和神经系统决定的。身体的结构、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人的经验方式和概念方式。因此人类有相同或相似的基本经验,词语有确定的指称。两种语言中两个有相同指称的词语是可以相互翻译的。由人类基本经验的相似性得出真值条件的相同性可用作语句翻译的基本根据。由于指称是确定的,所以翻译翻译是可能的。

      《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刊载刘红梅的文章《文学形象的叙事翻译和语用翻译》。文章认为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即对原来文本意义的标准理解和用新文本作准确再现。然而,文本的意义受作者、文化系统、读者等多方面的制约,具有自身的语义不确定性和理解上的多重含义性。本文以人物形象,包括动作、对话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几方面的具体实例探讨了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叙事学理论和语用学理论如何使译文与原文达到语用等效。作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进行分析,确定有关成分的意义,并以不同的视角对意义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准确恰当的译成目标语,达到与原文的动态等效。

      《修辞学习》2008年第2期刊载谭学纯的文章《基子修辞学学科交叉性质的观察与思考》。文章指出,追溯中国修辞学传统,观察西方当代修辞学的前沿态势,不难认定修辞学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修辞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对研究主体的要求与这种要求在目前的学科状态下得不到满足的矛盾,很多程度上成为导致修辞学学科萎缩的软肋之一。修辞学学科交叉和部分成果流向及成果进入学术刊物的离散性,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对修辞学研究滞后的学科评价。给出包括修辞学在内的学科真实或接近真实的面貌,需要以价值公正为前提的评价指标。文章强调:重建中国修辞学学科形象,需要考虑学科交叉特质,展示修辞学研究在当代学术背景下的多元并存格局。

      《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刊载关俊红的文章《浅析辞书儿化词的规范——基子〈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分析》。文章从收录原则、规范层级体系和词目收录情况三方面将《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儿化词对比分析后发现:在收录原则上,两者存在严格与宽松的不同。三方面的差异揭示出现阶段辞书在儿化词判定、立目、层级搭建等方面需要统一规范,方有利于儿化词的学习和使用。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刊载凌德祥的文章《汉语面称的不对称性及其缺位的语用研究》。文章指出,现代汉语面称是一个既简单而又复杂的系统。一方面,常用、通用的面称相对较少;另一方面,面称又是一个古今交杂,具有多面性和多层级交织的动态系统,使用起来又是复杂多变的。同时随着社会语用环境的变化,上世纪中期开始,很多面称在实际运用中发生了很大变化,其语用受到越来越大的局限。汉语面称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地位分等,使得面称系统在不同年龄、性别、职衔等方面呈现出不对称性,由此在系统各层面产生大量面称缺位。面称大量缺失与语用局限给交际带来诸多尴尬和不便。深入研究面称系统的不对称性以及缺位面称的语用规律与交际策略,对汉语面称与语言交际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