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2008年第2期刊载向明友的文章《语用三律》。文章认为,传统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意义上,人们多关注对话语理解的研究,而忽视对话语输出的研究,更缺少能将言语输出和理解纳入统一理论框架、进行综合研究的理论模型。借鉴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核心理念所构拟的语用三律:恒力规律、自主性规律以及经济规律恰巧能够弥此缺憾,关照言语交际的全过程。言语交际中交际者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要面子、盼尊重、求自主独立和自我实现,力求挣脱社会规约及其他外力的限制或支配,言者总是力求按自己的方式表达,而听者总是倾向于按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听、言者都期盼在交际中有所作为,这就是言语交际的自主性规律。经济规律包括两条次规律:言语效用最大化规律和言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人们追求言语效用最大化,但言语投入量与其可能产生的效用并不成正比,言语投入量如再增加,这些增加的言语就开始产生负作用。它不仅不能增加受话人的满足和享受,反而还会引起受话人的讨厌和反感,从而抵消言语的总效用。这就是言语交际中的言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语用规律的揭示至少有三方面的意义:为已有的语用原则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撑;为研究言语生成和理解提供统一的理论框架;为研究语言、言语及言语活动提供统一的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刊载米辰峰的文章《汉语译著中的西洋姓名问题》。文章指出,近百年的西学汉语著作中存在着大量名不从主人、名不副实的虚幻洋名。姓名颠倒、把复姓当全名、胡乱选择姓名简称等错误在词条、索引、著者目录中经常出现。“名不正则言不顺”,各行各业早晚都要与国际惯例接轨。为了提高西学水平,有必要引进西洋姓名学。姓氏是象征血缘遗传的家庭伦理标志,是风俗嬗变的化石。姓名演变与民族文化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折射传统特色。正确理解和著录西洋姓名,对提高西学和外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刊载魏秀萍的文章《描写性翻译与安徒生童话汉译的阶段性特征》。文章指出,描写性批评方法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化和历史现象,在目的语社会文化环境中研究翻译,探讨影响翻译的社会历史因素以及译本在目的语文学中的影响。这一描写性的方法适用于对多年以前产生的翻译文学或是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同一文学作品的不同译本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认为跨越近百年,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多种译本的《安徒生童话》汉译事业的不同阶段非常适合这种描写性研究。安徒生童话汉译的阶段性描写分五个阶段:1914-1918年,早期不规范译本的出现;30-40年代,规模上较以往有了一定的进步性,但仍是由其他国家文字转译过来的,无权威性;50-70年代,全译本出现代表了安徒生童话汉译史上的一个高峰;80年代-2005,安徒生童话全译本吸收了当代安徒生童话研究成果,使安徒生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一个真正的高峰。研究表明安徒生童话作为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随着时代历史文化的变化而变化,译者也会因时代因素的制约,在译本中打上鲜明的倾向性烙印,同时,从对安徒生童话汉译的阶段性描写研究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各个时期的儿童文学发展态势。 《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1期刊载宋欣桥的文章《普通话水平测试在香港的基本属性及未来发展》。文章指出,汉语是香港汉族人的母语,学习普通话就是学习汉语标准语,这种属性定位应该逐步成为香港社会的共识。香港众多普通话口语测试中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最具权威性、认受性,这个不争的事实已经无可辩驳地表明普通话水平测试适合于香港。普通话水平测试在香港教育界以及香港社会语言生活的评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普通话水平,接受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以至达到理想的等级,将逐步成为香港人进入新时代的时尚之一。 《中国语文》2008年第2期刊载陈忠的文章《“V完了”和“V好了”的替换条件及其理据——兼谈“终结图式”的调控和补偿机制》。文章论述“V完了”和“V好了”都表示终结,但各自对应的图示以及扫描方式和价值取向有所不同。在“渐进性”特征受到消弱的情况下,“V完了”会采取特定的自我调节机制,借助受事的增量加以补偿调控,以确保其“渐进性”特征保持在正常水准,从而对其句法分布以及变换和替换条件形成不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