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引言 人类语言中的时间指示系统与情态(modality)指示系统间存在着相互演变关系,如将来时很少单纯用于表示将来,而是多用于表示推测、意愿等情态。过去时则可以用于非事实语气,如虚拟语气。而在美洲印第安语Hopi中,时间指示是由情态指示发展而来的(Lyons 1977)。汉语的时间指示系统和情态指示系统间也存在着演变关系,用于表示意愿、推测的“要”,也可以用于表示将来。例如: ①我负担重呀,【要】多挣点小时费。(意愿) ②全,单位的人都察觉到阮琳身上【要】发生什么不可思议的奇变了。(推测/将来) ③【要】开演了,演员们拥出来,小杨也跑走了。(将来) 语气助词作为汉语情态的表达形式之一,在时体表达和情态表达上存在着相互渗透的关系,而且是双向演变的关系,即有的语气助词是从时体表达向情态表达渗透,而有的则是从情态表达向时体表达渗透。本文将对现代汉语语气助词的这种双向渗透现象进行描写,并找出各自的演变机制,为人类语言的这一普遍现象提供汉语的例证。 一、语气助词的范围确定 作为一种后置虚词,语气助词总是粘附于词、词组或句子之后。一般认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语气助词有“啊、呢、啦、嘛、吧、吗”等几个。朱德熙(1982)认为还有“来着、着呢、罢了”三个复合语气助词。“
、的”是否为语气助词,汉语语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朱德熙(1982)认为“
”是语气助词,而“的”不是。赵元任(1979)、王力(1984)则认为“
”、“的”都是语气助词。陈贤纯(1979)认为“
”不是语气助词。我们认为,语气助词虽然是一个语法类,但其作用并不在于参与汉语句子的语法结构,而主要是作为话语标记使用,因此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语法上,它不是语法结构必需的成分,有或没有不影响语法结构的合法性;二是在语义上,它没有实在的意义,有或没有不影响语法表达式的内容(命题);三是在语用上,它是必需的成分,它的目的在于表明句子与语境的关联性以及要满足听话人的面子需要,以保证交际成功,因此语气助词的有无会直接影响到语句的效力(force)(注:关于的sense和force的区分:sense(意义)与句子所在的语境无关,而force(效力)则是语境中的意义。(参见Leech(1983)))。例如: ④老这么下去对你妈影响也不好【啊】。 ⑤我动手拉她,背对着她姨妈什么的,瞪眼小声道;“别来劲【啊】!” 这两个例句中,“啊”的有无都不会影响语句的合法性,也不会影响语句的命题内容,但如果没有“啊”,第一句只是一个客观的表述,而加上“啊”,则具有说话人明确表明自己在向听话人传达信息的效力。第二句的“啊”使得禁止带有了明确的警告意味。 从以上三个标准出发,我们可以将“啊、嘛、吗、吧、呗、罢了、呢、着呢、不成、来着”等确定为语气助词的典型成员。“啦”和“
”、“的”虽然不总能满足前两个标准,但是它们却都能用于表达句子与语境的关联性及与听话人的交互性,具有话语功能。因此,我们分别将其看成是语气助词的非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 二、时体表达向情态表达的渗透 时体标记向情态标记的演变是人类语言最常见的现象。“
、来着、着呢”的演变方向也是如此。以下我们主要以“
”为例,对其演变机制加以说明,并进一步论证将其作为语气助词边缘成员的理由。 2.1“
”从时体表达向情态表达的渗透 2.1.1“
”的语法意义 关于“
”的语法意义,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表示新情况的出现(朱德熙1982);(2)语气助词,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吕叔湘1980);(3)语气助词,表示决定语气,确认某一境况已成定局(王力1984);(4)申明新事态(对方不知道或与对方已知不同的事实)(刘勋宁1990);(5)有两个句尾“了”:一个是体(aspect)时(tense)混合标记,表示事件实现后的状态延续到某一参照时间,中性语境下表示“现在”,另一个是语气词,是“啦”的弱化形式(金立鑫1998);(6)句末小词(语气助词),表示当前相关状态(currently relevant state)(Li & Thompson 1981);(7)完成体标记,情状发生在参照时间之前,且具备现时相关性(陈前瑞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