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橹”

——兼论“古”字的构形本意

作 者:

作者简介:
孟蓬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中国文字研究

内容提要:

商周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中有一个像盾形的字符,其读音众说纷纭,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毌”、“盾”两说。本文根据古文字中加“口”作装饰性和区别性偏旁的字符往往与本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通则,赞同前人释此字为“橹”的说法,认为这个盾形字符的上古音当与“古”相同,记录的是后代用“橹”字表示的那个语词(一种大盾)。文章认为“古”字的构形本意就是在盾形字符的基础上加了一个装饰性或区别性的“口”旁。《说文解字》解“古”的构形本意为“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应该看作对“古”字构形本意所作的重新分析,并不符合商周古文字的实际情况。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中有一个像盾形的字符,经过一个世纪几代文字学家的努力,已经确定无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该字的音读则长期以来没有定论。其中较有影响的意见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此字当读为“”,与“干”为一声之转。此说由孙诒让首倡,唐兰、郭沫若、李孝定等踵成之(注:孙诒让:《契文举例》,第113页,齐鲁书社,1993年;唐兰:《古文字学导论》,第211-212页,齐鲁书社,1981年;郭沫若:《金文丛考》,第200-214页,人民出版社,1954年;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第二、三卷),第683-686页,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1年。)。一派认为此字当读为“盾”。此说由罗振玉首倡,朱芳圃、于省吾等踵成之(注:罗振玉:《辽居乙稿》,转引自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第7页,中华书局,1962年;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第7页,中华书局,1962年;于省吾:《释盾》,《古文字研究》第三辑,第1页,中华书局,1980年。)。最近,林坛先生撰文(《说干、盾》,《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申罗抑孙,以字的构形为依据,重新将该字的音读定为“盾”。林坛先生的文章无疑使我们对此字的认识得到了深化,但其结论似乎还有商量的余地。下面我们将该字的字形以及前人的考释作一番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

      古文字材料中盾形字符的写法如下:

      1.甲骨文字形(选自《甲骨文编》(注:孙海波:《甲骨文编》,第300页,中华书局,1965年。)):

      

      2.金文字形(选自《金文编·附录上》365(注:容庚:《金文编》,第1114页,中华书局,1985年。)):

      

      孙诒让在《契文举例》中说:“‘申’似即毌字,《说文·部》:‘毌,穿物持之也。从一横贯。象宝货之形,读若贯。’此变横为纵,其形义亦可通。……疑毌之异文。《诗·大雅》:‘串夷载路。’串字《说文》不载,疑即因毌变为,与二中形近,复又变作串,经典俗字亦有所本也。”(注:孙诒让:《契文举例》》,第113-114页,齐鲁书社,1993年。)

      唐兰先生《古文字学导论》:“亚古父己益的字(《殷文存》下卅二页,器盖铭同),就是卜辞里习见(毌)声了。”(注: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第211-212页,齐鲁书社,1981年。)又说:“是《说文》毌字,本象盾形,卜辞作的写法横过来就是毌字。古书多借用干字。毌与干一声之转。”(注: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古文字研究》第二辑,第48页,中华书局,1981年。)

      

      (注: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第7页,中华书局,1962年。)

      林沄先生又在以上诸家的基础上通过“古”字和“戎”字所从的偏旁,整理出以往释“”的盾形字符的演进序列

      

      

      (注:林沄:《说干、盾》,《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第94页,中华书局,2000年。)

      孙诒让首先将字“象宝货之形”,验以金文字形,是可信的(注:林沄:《说干、盾》,《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第94页,中华书局,2000年。)。综合以上各家的考释成果,我们觉得以下三点可以作为进一步探讨的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