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相当于普通话“着
”的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意义的成分,被称作持续标记,它有很多语音形式,“哒”只是其中的一种。“哒”类持续标记的语音特点是声母为t、韵母为
等开口呼。“哒”类持续标记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湖南的一些方言中,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重庆、广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有。比如湖南长沙话[1]: 你跟我徛哒
坐哒看书他眼睛望哒老师,心里在默神。 照哒咯条路笔直走治哒治哒就治好哒 在中国境内,有一些属于汉藏语系的少数民族语言,也存在着和“哒”类持续标记语音、语法都非常对应的ta类持续标记。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苗瑶、壮侗语族语言还没有发现有表示持续意义的ta,ta类持续标记主要使用范围都集中在藏缅语族语言中。比如: 彝语[2]:
上述ta类持续标记和汉语“哒”类持续标记的关系如何,是偶合还是借用关系、同源关系,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将从语音、语义、语法几个方面来说明二者的关系。 一 汉藏语系ta类持续标记和汉语方言“哒”类持续标记比较(注:为行文方便,本文所指的“汉藏语系ta类持续标记”是和“汉语方言‘哒’类持续标记”相对而言的汉藏语系非汉语的语言中的ta类持续标记。)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材料,可以从语义、语音、语法等方面,将汉藏语系ta类持续标记和汉语方言“哒”类持续标记进行一番比较。 (一)语义方面 “着”在古代汉语中是动词,有“附着”“置放”等义。动词“着”的虚化过程,从汉代以后就开始了[6]。罗自群论述了现代汉语方言包括“哒”在内的几类持续标记来自中古附着义、放置义的“著”的理由[1]。汉藏语系非汉语的语言中,表示持续意义的ta类持续标记有的仍然和表示“放置”“附着”等动词义的ta并存。比如景颇语的
等。 景颇语的“放(放置)”是
[5]。例如:
我们认为,这个句子中的动词“
”被看作是“生”,是因为它正好和汉语的“生(病)”相对应,其实,它和中古汉语附着义的“著”语义上是相通的,所以,也可把它看作动词“著(病)”。 (二)语音方面 汉语方言“哒”类持续标记和非汉语中的ta类持续标记在语音上也形成了明显的对应关系,这里再补充一些材料加以说明。 我们认为,“著”类持续标记最初来自动词的“著”,就语义而言,应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附着义、处置义的“著”[1]。这个“著”在《广韵》中是“著,附也,直略切”,宕摄药韵、澄母、入声,现代汉语方言许多持续标记的语音形式,包括“哒”,都是直接由这个“著”演变来的。 非汉语的ta类持续标记的t声母,和汉语方言的“哒”形成对应。从材料中可知,武定彝语的持续标记“
”还是浊音的d。无论非汉语的这种清浊不同的声母是直接借自汉语,还是借入后有的地方浊声母发生清化,都无法改变它们借自汉语这一事实。
由于非汉语中的汉语借词的声调比较复杂,ta类持续标记的声调和“著”的对应关系,另文讨论。 (三)语法方面 汉语方言“哒”类持续标记的通行范围目前主要集中在湖南境内以及周边的湖北、江西、广西的一些地方。“哒”除了表持续义以外,还能表示结果义、完成义、做动词后介词等。例如[1]: 1.表结果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