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汉语动补结构的判别标准问题一直困扰汉语史界,由此而牵连到动补结构起源的时代以及先秦两汉一批动补结构疑似之例的判断,动补结构起源的早出派与晚出派所认定的动补结构起源的时间竟然相距逾千年。 我们认为,动补结构起源等问题的讨论很有必要回到学术研究的原点,即对“动补结构”这个概念的定义的讨论上来。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判别古汉语动补结构的“语义差”标准,这里将继续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太田辰夫(1987:196)、梅祖麟(2000:222-246)、蒋绍愚(2000:250-251)等先生曾经试图通过分析“V死”对“V杀”的替代这个典型例证来论证动补结构的判别标准和起源时代,使得该问题的讨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诸位先生这种注重解剖个案的研究方法具有强烈的实证性和科学性,实在是值得提倡的,因比,本文的讨论将循着先贤大家开辟的研究思路,从剖析一些汉语史界有代表性的疑难例子入手,来探讨汉语史上动补结构的生成机制,故谓之“例说”。 一、判别动补结构“语义差”标准的意义 1.1 动补结构判别标准诸说要点 王力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就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来认识动补结构,我们此处引述后来成书的《汉语语法史》(王力,1989:262)的说法:“使成式……从形式上说,是及物动词加形容词(如“修好”、“弄坏”),或者是及物动词加不及物动词(如“打死”、“救活”);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造成的结果用一个动词性词组表达出来。”王先生的这个说法具有真知灼见,后来论者的思路大多不出这个范围。我们将各家研究的要点综合如下: 1.1.1 王力先生关于动补结构的定义和条件规定:作上字的必须是及物动词,作下字的必须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王力在《汉语史稿》(1980:403)的注中对此特别作了说明,明确表示“现在我以为使成式的第一成分应该限于外动词”。 1.1.2 梅祖麟先生对动补结构起源的研究是从个案分析入手的,在王力、太田辰夫等人的基础上推进了一步。梅先生(梅祖麟,2000:230)判别动补结构的标准有4点,现引出第1、2点。 Ⅰ动补结构是由两个成分组成的复合动词。前一个成分是他动词,后一个成分是自动词或形容词。 Ⅱ动补结构出现于主动句:施事者+动补结构+受事者。 梅先生用“V死”对“V杀”的更替作为形式标准之一来判断动补式产生的年代,他因此还归纳了“V杀”、“V死”可能出现的四种句型(梅祖麟,2000:223)。梅先生特别看重丙型句:(丙)施事者+V死+受事者,并以丙型句在西汉尚未出现为理由,认定动补结构在汉代尚未产生。就目前我们掌握的文献材料来看,“V死”在汉代没有丙型句可能是符合事实的,但能否以此作为判断动补结构出现的形式标志似应另当别论。 1.1.3 蒋绍愚先生(2000:240)主张动补结构的下字必须“虚化”,他说:“有很多动结式‘VI+V2’是由动词并列式‘VI+V2’发展来的。”又说:“如果V2是他动词,或者是用作使动的自动词和形容词,和后面的宾语构成述宾关系(包括述宾和使动宾语的关系),那么这个结构实际上是并列式。只有当V2自动词化或虚化,或者自动词不再用作使动,和后面的宾语不能构成述宾关系,这才是动结式。”蒋绍愚先生(2000:244)因此把是否存在逆序形式(AB,BA)作为一个判别动补结构的重要依据。不过,其理由是什么,蒋先生没有详论。 1.2 规定动补结构的上下字必须为“他动+自动/形容词”也好,下字必须虚化也好,以上诸先生都是担心把动补结构与连动或并列结构混淆起来。这种良苦用心是不难理解的。不过,为动补结构附加这些条件的意图却使问题遇到更多麻烦: 第一,某字作动补结构的上字抑或下字,并非一成不变的,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情况:某个他动词可以作动补结构的上字,有时也可以作动补结构的下字,某个自动词可以作动补结构的下字,有时却也可以作动补结构的上字,以太田辰夫、梅祖麟先生都特别重视的“死”字为例,“杀死”之“死”或许可以认作“自动”,符合“上他下自”的格式,但到了“死掉”里,“死”又变成上字,而“掉”却反而是他动,那么按“上他下自”的格式,我们是否该说“死掉”不是动补结构呢?显然不能,因为“死掉”可以扩展为“死得/不掉”,是典型的动补结构,但这个结论又与“上他下自”的格式不相符。可见,动补结构的上下字与他动、自动并无关系。 第二,“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漫长的历史过程,究竟虚化到何种程度才算具备作动补结构下字的资格,这个节点如何把握,实在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况且,作动补结构下字的词未必都有虚化的过程,如“看见”之“见”,从古至今都未虚化,并不妨碍“见”作补语。可见,是否虚化与动补结构也没有关系。 1.3 有鉴于上述动补结构判别标准的难以客观化的不足,我们认为,判别动补结构应该从上下字关系着眼,而不是孤立地关注上字或者下字是否及物与虚化。我们通过对动补结构上下字关系的考察发现:动补结构上下字的语义之间存在一种语义落差——上字的行为动作性质往往强于下字,下字的状态结果性质往往强于上字,无论V+A的动结式,还是V1+V2的动结式或者V1+V2的动趋式莫不如此。各类动补结构上下字的动作性“语义差”可以归纳为一个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