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语“冰雪”类词的音变及关系溯源

作 者:
江荻 

作者简介:
江荻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上海 20023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
民族语文

内容提要:

本文依据音变规则及冰雪类词语的地理分布特征等要素初步构拟了藏缅语“冰、雪、霜、雹”的声母形式,并评价了目前“冰、雪、霜、雹”的汉藏语构拟。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冰”《广韵》有两读,鱼陵切和筆陵切,分别属于疑母字和帮母字。《尔雅·释器》说:“冰,脂也”。郭璞注:“《庄子》云:‘肌肤若冰雪’。冰雪,脂膏也”。看来,“冰”最初含义与作为自然事物的冰雪没有关系。许慎做了这项释疑解惑的工作。《说文·部》说:“冰,水坚也。从,从水。凝,俗冰,从疑”。“凝”和“冰”似乎同义,用法上有俗、雅之分。段玉裁注:“以冰代,乃别制凝字。经典凡凝字皆冰之变也”。这也说明二字可交替使用。《洪武正韵·庚韵》说得更清楚:“古文冰作,凝作冰,后人以冰代,以凝代冰”。

      一 藏缅语

      藏语有历史文字,可借助判断古藏语与现代方言的演变关系。首先观察的关系词包括以下几项(见下页表1):冰、雪、霜、雹,为称述方便,以下统称为“冰”簇词。

      

      

      表1 藏语及其方言的“冰”簇词

      

      “雪”组语言的特点是,多个语言词根带有双唇特征辅音声母(独龙语,达让语等第一音节为词头)。依照辅音特征演化的稳定性原则(江荻2006),我们知道,无论是阿侬语的v,或独龙语的w声母,这两个声母最可能的来源是b-。博嘎尔语以及义都语也保留了这个特征,音变规则是:v/w<b/p。

      “雹”组语言声母更零散。从该组语言普遍带词头特点来看,独龙语、阿侬语、格曼语中,“雹”的词根都与“雪”一致或相近,都有双唇音,其他音节往往是别义性的描述。“雹”与“雪”认知上都是空中降落的物体,这一点与“冰”或“霜”不同。汉民族认知中,“雹”有形体大小的区别,指大形体用“雹”,指小形体用“霰”,故有合称“雹霰”之说。所以景颇语支语言的“雹”大概与“雪”相同,可以构拟成*b-。至于其他词语的来源,这里一时无法清楚说明。

      表2 景颇语支语言的“冰”簇词

      

      

      从以上分析推测的结论是,景颇语支语言的“冰”与“霜”构成同义关系,其声母可能来自双唇塞音与流音构成的复辅音声母。这个真实的复辅音声母在藏语支古老的错那语里实际存在,形式为bl-:(清化)“霜”。音变规则是

      

      无论是表示动态的“结冰”还是表示状态的“凝,冻”,藏、景颇、缅这几个语支的语言都表现出高度的辅音声母一致性,即都包含舌根塞音声母。而部分语言所显示的形式又透露出更早期的复辅音形式:,这个形式的演变包括qr(独龙语)>khr(尔龚语)/kr(藏语)>khj/kj(载瓦语)>k/kh(缅语,阿昌语)/c/ch(藏语,错那语)(以上举例仅表示语音形式的变化过程以及某种语言出现该形式,不表示从某种语言形式演变为另一语言形式)。这些词里还有一些语素来源不清楚,可以不计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