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0.1 众所周知,“中”和“间”是现代汉语中的两个典型的方位名词,可以附在各种体词性词语后面表示空间义或时间义,譬如“空中、雨中、实践中”、“田间、晚间、一瞬间”等,这无疑是“中”和“间”最基本的用法。其实,早在近代汉语中,“中、间”就已逐步虚化,可以表持续性的时体义,尤其是“中”,近年来经常直接附在句子谓语后表即时性持续,已进一步从后置词转化为体标记了。 0.2 一般认为“体”(aspect)是人们对情状内部时间构成所持的不同观察方式,体范畴是动词最主要的范畴之一,也是谓词语法化的重要体现。不过,与印欧语系诸语言相比,汉语的体有自己特点,那就是:语法化程度不高;主要使用分析手段;“体”和“时”常有交叉。同样表示持续体,与“Vp着”相比,“Vp中/间”所呈现的时体义,尽管还残留着一定的词汇义,但还是具有相当的共性。所以,如果说“着”是近、现代汉语中典型的持续体标记,那么“中、间”就是非典型持续体标记。 0.3 有关非典型体标记“中、间”的功能特征和表达功用及其与“着”的异同,我们已有专文讨论(注:张谊生《试论汉语非典型持续体标记“中”与“间”》(东亚语言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6年12月,上海)。)。本文主要探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方位名词“中”和“间”究竟是在什么时代、由于什么诱因、在哪些语法化机制的作用下转化为方位后置词的;方位后置词又是如何进一步虚化为准体标记的。其次,由结构助词“之”与方位名词“中、间”结合而成的特殊构造“之中、之间”是怎样演变为两个方位后置词的;后置词“中、间”与“之中、之间”在表达时体义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最后,同样都是由方位后置词向持续体标记转化,“中”和“间”由于语源意义和搭配方式的不同,作为一对非典型的体标记,二者的演化方式和发展趋势有怎样的区别,各自在表达上又有哪些共性和个性。 0.4 本文所引例句,古代和近代的多从《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和北大语料库检索而得,现代和当代的多引自于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古、近代例句一律标明出处,现、当代例句一般不标明出处。 一 从方位名词到方位后置词 1.0 本节主要讨论“中”和“间”从方位名词到方位后置词的虚化、发展历程。 1.1 从普通名词到方位名词。从甲骨文的字形看,“中”本是一个象形字,形似中间一旗杆,上下都绑着随风飘动的飘带等垂饰物;而这种绑有饰物的旌旗旗杆,一般多建在空旷地的中央以用来聚众;所以“中”的本义就是“中间”(注:参看《新编说文解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449页)、《新华多功能字典》(商务印书馆2006年,929页)以及张雪明《形音义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年,34页)对“中”字字形的分析和解释。)。而“间”是个会意字,本写作“閒”,从“門”从“月”,表示门有缝隙,月光可以从门隙进入,本义是“间隙、缝隙”,“間(间)”是“閒”的后起字(注:参看《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0年,4289页)、《新编说文解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152页)以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589页)对“间”字字形的分析。)。从古汉语典籍文献中的实际用例看,“中”和“间”一开始都是含有方位语义的普通名词。例如: (1)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易·坤》高亨注:中,犹内也)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在频繁的使用中,“中”和“间”的功能和用法逐渐增多,都发展成了多音多义词。仅就名词而言,两词的句法分布也相当多样,可以充当定语、状语、介词宾语,有时也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例如: (3)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周易·系辞下》)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战国策·齐策一》) (5)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史记·乐书》) 由于表义的需要,名词“中”和“间”最常见的分布是充当中心语,因为“中”和“间”表示方位时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在语义上设定一个参照对象,在句法上就以该对象作为定语。例如: (6)国中九经九纬。(《周礼·考工记·匠人》郑注:国中,城内也) (7)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周易·大畜》) (8)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列传第二·管晏》) “国中”、“山中”、“门间”分别充当主语、宾语和介宾,看似分布不同;其实,这三者是一致的,那就是“国、山、门”既是“中、间”的定语又是其参照对象。随着这种“参照物定语+方位中心语”表达式的经常化和固定化,以“X+中”和“X+间”表方位的格式(construction)就逐步固定下来了。与此同时,“中、间”的表达趋向专职化、分布逐渐后置化,普通名词也就演变成了方位名词。 1.2 从组合关系到黏合关系。虽然上面三例“X+中”、“X+间”都表示方位,但从句法结构看,还都是定中短语,其内部的结构关系仍然是自由的组合关系。在此基础上,随着后置分布的进一步格式化和定型化,方位名词“中、间”也就渐渐虚化为黏着定位的方位后置词了,其内部的结构关系也从前加组合转化为后附黏合。而从参照对象看,在隐喻机制(metaphor)作用下,“中、间”的参照辖域也开始逐渐从空间域扩展到时间域。在句法结构和语义表达的双重作用下,方位名词“中、间”最终完成了黏着后置表持续体的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过程。这一进程,细分起来大致有三个阶段。 首先,先秦至两汉。这一阶段的“X”与“中、间”主要还是句法组合关系,无论用于表空间义还是时间义,“X中”、“X间”总体上都是前加式短语,比如下面两句充当介宾的都还是定中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