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人称代词是语言里基本词汇的核心词。古汉语里的“吾、我”之别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近一个世纪以来,讨论未曾中断过,但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问题在于各家对材料的取舍不同,材料代表的时代不同,覆盖的地域不同,故很难得到一致的结论。即便考虑到上述因素,由于语言演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人们也很难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因为需要同时兼顾的因素太多,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太大,因此有的探讨假设的成分更多,很难是完全肯定的结论。 本文以出土文献《战国纵横家书》(此后简称《战纵》)为依据,讨论时尽可能参照不同地域的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材料限定在战国末期、西汉初期,同时参考前人已作过的工作及统计(包括传世文献)。通过初步的调查,我们认为战国时期存在雅言,或共同语。西起秦,东到齐,南自楚,北及燕,人们交流时用的当为一种通用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表现出一种较强的共性。但是这种共性并不意味着方言之间没有差异。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字形有别,新、旧词之间替换的速度不均衡。总体上讲,通用语反映出语言的规律性、系统性,方言反映出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及特性。 从部分出土文献看,第一人称有“余”、“朕”、“我”、“吾”等字。《战纵》里只见“我、吾”两字。春秋末、战国初期,“吾”开始普遍使用,地域从西到东,都能找到例证。只不过字形因地而异,但语法功能上是趋同的。我们看到,在同时使用“我”和“吾”的地区,二者有“格位”的区别,尽管在某些材料中,第一人称代词的格位限制已经开始有所动摇,但从已有的材料看,第一人称代词格位的限制仍然存在。 1.雅言与方言 我们初步认为,在七国争雄的战国时期,各国虽有自己的方言,但存在雅言,即一种“通用语”。否则无法解释纵横家们如何在各国君主之间进行游说。从《战纵》各章反映的情况看,书信由不同地域的纵横家写给不同疆界附君主,当时各国上层贵族、士大夫阶层应使用一种通用语。如苏秦被赵国扣留给北部的燕王写信(第1章),孟尝君(薛公)本为东部齐王宗族(注:根据《史记》(孟尝君列传)的记载,田文(孟尝君)曾为齐相、秦相。),却在西部的魏国作相(第3章),还曾入秦为相,(第8章),南方楚国的苏修当时在东部的齐国出使(第3章),苏秦自齐国献书于燕王(第4章),苏秦活动于魏国(大梁),给燕王写信(第6、7章),给齐王写信(第14章),身为齐相的韩
曾经事秦(注:韩
在《战国策》(赵4)里,作“韩珉”,其中有“秦王内韩珉于齐”的记载。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里,又作“韩聂”。秦昭王曾说“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第7章),苏秦周旋于燕、梁、赵、齐之间(第10、11、12章),须贾(“魏中大夫”,见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梁大夫”,见于《史记·穰侯列传》)说服秦相穰侯(第15章),秦大夫起贾入魏主持伐齐(第17章),南方楚相李园曾给秦将辛梧写信(第25章)。从各章所透露的信息看,战国时期各国往来语言无阻,基本句法看上去大致相同。从不同地域的出土文献看,某些地域使用的字形不同,如“吾”(请见表二)、“也”等,某些地域选用的字或词不同,如“及”、“与”(注:详见大西克也1990。),“夕”、“月”(注:见梅祖麟1981《古代楚方言中“夕([xi])”字的词义和语源》,《方言》1981.215-218。)等。偶尔句法上有不合的地方(注:如楚方言的语序和其他方言不同。有名的例子如“室于怒,色于市”(出处)。用其他方言讲应当是“怒于室,色于市”。)。我们猜想,《战国纵横家书》采用的当为通用语,即雅言,否则很难解释,各国大夫、政客如何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这与《论语》里所记载的可互为证:“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2.《战国纵横家书》第一人称的表达 我们在这部文献里见到第一人称有如下几种表达方式:1)零形式;2)普通名词代替第一人称:3)专有名词(人名)自指;4)第一人称代词“我”和“吾/鱼”。下面我们对这几种情况进行分述。 2.1.零形式 在《战纵》的对话里,极少用第一人称代词。零形式很常见。请看几个例句: (1)謂燕王曰:
今日願耤(藉)(注:()里的字是异体字或假借字,释文请详见《马王堆汉墓帛书[叁]》1983.北京:文物出版社。)於王前。(第5章) (2)
願王之陰知之而毋有告也。(第6章) (3)雖然,
願王之察之也。(第8章) (4)曰:“食钦得毋衰乎?”曰:“
侍(恃)鬻(粥)耳。”(第18章) (5)老臣賤息(舒)旗最少,不宵(肖)。而
衰,
竊愛憐之。(第18章) 上述例句表明,对话基本上不用第一或第二人称,例句(1)-(3)是“我”劝戒君主,说话者不必用人称代词,即表明是“我”的希望。(4)-(5)是触龙和赵太后的对话,例(5)触龙只自称了一次“老臣”,然后说自己的儿子没有出息,就换了主语,描述自己年老体衰。 2.2.普通名词代第一人称 《战纵》里的第一人称常由普通名词担任,如说话人自称“老妇”、“老臣”、“臣”等。请看几个例子: (6)臣聞王之不安。 (第1章) (7)臣進取之臣也。(第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