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所谓连动式,泛指一个单句中含有一个以上动词的语言现象,(注:这个定义看似简单,实际应用起来并不容易,其中一些问题在本文中会间接讨论到。)在许多语言里都能找到。连动式的最明显的特征,是动词之间的顺序永远对应于相应事件发生的时间次序,如下面的例句所示: (1)a.陶陶追累了悠悠了。 (1)b.Chelswu-ka chayksang-ul twutulki-e pwusi-ess-ta. 朝鲜语 Chelswu-主格 桌子-宾格打 破-过去时-陈述 Chelswu打破了桌子。 (1)c.
ywi awá ótsi ikù utsì Yatye语(Stahlke 1970) 孩子 拿 木棍关 门 孩子用木棍关门。 (1)d.Olú lu màálù kú.Yoruba语(Baker1989) Olu 打 牛死 Olu 打死了牛。 (1)e.
ràúzu-ye ákì buru teri-mí.
语(Williamson 1965) 她 篮子拿 红薯盖-过去时 她拿篮子盖红薯。 以(1)a为例,“追”这个事件造成“累”的结果,在时间上前者先于后者;在例句中,“追”这个动词也出现在“累”的前面。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语序和时序的对应(以下简称语时对应)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不受特定语言自身的语序的影响。比如(1)c中的Yatye语是动宾,而(1)e中的
语是宾动,但是表示“拿”的动词一成不变地位于另一个动词之前。本文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几类连动结构的分析来论证以下的观点:语时对应现象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完全从形式语法中推导出来,因此用时序决定语序的机制应该和用短语结构来决定语序的机制共存。 2 形式语法对语时对应的解释 形式语法对于跨语言的各种语序现象做了大量研究和解释,可谓硕果累累,唯独对连动式的语时对应保持沉默,正是因为这种现象不符合从其余的语序现象中归纳出来的规律。唯一的例外是M.Baker于1989年所做的尝试。Baker声称,只要普遍语法中有下面的机制,就可以处理语时对应现象:(注我的译文仅保留了原定义中与本文直接相关的部分,并且剔除了其中的技术性术语。) (2)a.短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核心词。 (2)b.短语内部的语序可以是动宾或宾动;核心词和宾语之间不能插入句法性质不同的成分; 主语和谓语之间允许插入句法性质不同的成分。 (2)c.连动式中的各动词必须共享宾语。 在这组定义里,(2)a决定一个语言是否有连动式,也就是说,多核心词的短语是连动式的基础。(2)b适用于任何语言。(2)c的重要性在下面讨论。 按照Baker的分析,Yatye语的例(1)c具有以下的结构:
根据(2)a,动词短语同时具有两个核心词V[,1]和V[,2]。NP[,1]是V[,1]的受事宾语,同时也是V[,2]的工具宾语,满足(2)c。在这个短语里有两对结构上的动宾组合,即V[,1]NP[,1]和V[,2]NP[,2]。Yatye语的动宾语序决定了在每对组合里,动词在宾语前面。上面说过,NP[,1]也是V[,2]的语义上的工具宾语。但是从结构上看,这个名词短语和V[,2]是主谓关系,因为V[,2]和NP[,2]已经构成动宾组合,而NP[,1]位于这个组合,即V’的外面。恰恰是结构上的主谓关系,使得NP[,1]可以也必须出现在V’的左侧,以便满足Yatye语的主谓语序。总之,(3)是例(1)c中的动词短语的内部结构,而且符合(2)的各项要求。 接下来看把两个动词颠倒过来的情况:
首先,虽然(4)b和(3)有着同样的结构,却不符合(2)c的要求。NP[,2]和V[,1]没有语义关系,因此不能当作由两个动词共享的宾语。从语义上说,NP[,1]应该是共享宾语,但在结构上,这个名词短语只是V[,1]的宾语,却既不是V[,2]的宾语也不能做V[,2]的主语,和V[,2]没有关系,因此也不可能被V[,2]共享。再看(4)a。其中的NP[,1]就语义而言是V[,2]的工具宾语,就结构而言和V’是主谓关系。但是,Yatye语是主谓语序,不是谓主。所以(4)a也不能成立。结论是,在这类句子里,只有“拿”在“关”前面才满足(2),而反过来的语序无论具有什么样的结构都不能满足这组定义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