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11期刊载赵爱国的文章《语言文化学方法论》。文章提出,语言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内涵和外延远非原语言国情学可以比拟,其在方法论方面已呈现出“哲学”、“普遍科学”和“个别”等3个不同的层次。文章在对语言文化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进行必要审视的基础上,就其方法论特点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作了深入的讨论,以初步建构起语言文化学方法论的框架体系。 《外国语》2007年第6期刊载王志军的文章《论及物性的分类》。文章指出,传统的及物性定义把句子分为及物性句子和不及物性句子。含有宾语的句子都称为及物性句子。这种划分在现在的语言研究中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传统意义上的及物性句子之间的及物性有着极大的差别有的甚至毫无及物性可言,如“王冕死了父亲”这样的句子不含任何及物性。在研究句式的语义结构时,Croft提出了人类语言中用动词来表示的事件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即动词所表示的事件可简单地分为致使性事件自发性事件和状态性事件。我们通过对汉语中各种句式的语义特征分析得出:致使性事件、自发性事件和状态性事件分别对应于及物性、不及物性和无及物性句子的分类。形式上相同的“SVN"结构根据他们之间语义及句法上的不同可区分为及物性、不及物性和无及物性句子。该分类不但可以较好地划分传统及物性定义所不能解决的各种复杂情况,而且能够解释这些复杂情况的形成过程,从而使我们对及物性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刊载陈小莺的文章《试析文化翻译与翻译现代化》。文章谈到,近二十年来,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翻译理论被陆续引入中国,引发了中国翻译学界对翻译研究方向的讨论。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究竟应该放在文本的“语言转换”还是“文化翻译”理论的研究上是该讨论的焦点之—。文章试图通过解读当前影响中国翻译研究的西方主要翻译理论来解析翻译语言研究与翻译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并就两者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翻译》2007年第6期刊载贺莺的文章《网络论坛与笔译实践教学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传统笔译实践教学模式下的师生角色关系,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基于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笔译教学改革与创新经验,探究将网络翻译论坛融入本科笔译实践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与运作程序。最后,结合具体实例和理论分析,论述网络论坛再笔译实践教学中的功能与优势,进而提出基于网络论坛的笔译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 《外语教学》2007年第6期刊载闫嵘、迟延平、张磊的文章《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语音信息加工对词汇量及篇章阅读理解的影响》。文章指出,采用英语语音意识、假词拼读、听觉言语工作记忆测验和词汇量以及篇章阅读理解测验,对118名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语音信息加工能力与词汇量和篇章阅读理解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英语语音意识、假词拼读、听觉言语工作记忆与词汇量和篇章阅读理解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词汇量、听觉言语工作记忆能够对篇章阅读理解产生直接影响,而语音意识和假词拼读对词汇量和篇章阅读理解的影响为间接影响,均需要以听觉言语工作记忆为中介。最后,文章在研究结果基础上探讨了本研究对当前我国公共外语教学的意义。 《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刊载西田龙雄的文章《西夏语言研究的新领域》。文章谈到,西夏时期的《文海宝韵》和《文海杂谈》,是模仿《广韵》(1007年)编写出来的。西夏文同样也是模拟汉字的特点创造出来的。西夏建国以后西夏书面语代替了汉语书面语。西夏书面语是以西夏主要成员的弥(党项)族方言为基础创造出来的,通过汉文典籍和佛典的翻译工作,西夏书面语从仿照汉语模式逐步演变为一种精制的模式,这表现在西夏文《法华经》中出现的弥族方言典型的日常用语的语法现象,如接头词一、二+动词形态,A、B+人称代词。《同音》代表了西夏书面语的正确写法,但佛典中又常常出现违反这些语法规则的现象。为了正确理解佛典,复原西夏语的正确模式是很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