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打算对20世纪以来汉语语法学界关于量范畴的研究作一个相对全面的综述,参考的文献较多,既包括已在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也包括近期才完成的博士论文;涉及的面较宽,除了词汇上表现出的量以外,还关涉到语音、句法等方面表现出的量;所谓“量”的内涵也较广,不只局限于数量词,所有能表达量的形式都包括在内。 为了使讨论显得更集中一些,本文采取这样的做法:一是围绕语言各要素的表量情况来展开叙述;二是把重叠表量的情况独立出来。 一 总体印象 纵观量范畴研究的整个历史,大体可以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下文称为前期和后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研究范围看,前期集中在词汇层面上,尤其是数量词、副词和形容词;后期不仅扩展了词汇层面的量,讨论了名词的量、动词的量,还将量范畴扩展到其他层面,即语音层面和句式层面也能表达量。从研究分类看,前期以研究客观量为主,后期则转移到了主观量上。虽然物质世界只有一种量,即客观量,但语言在反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参入了人的主观因素,因此,客观世界的量投射到语言上就表现为客观量和主观量两种形式。从研究取向看,前期以描写为主,发掘语言事实;后期则倾向于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并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从队伍规模看,前期只在少数学者的论著中偶有零星散论;后期讨论得非常热烈,不仅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还出版了两部专著,近几年还写出了几篇博士论文。 总的说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量范畴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多,研究得越来越深入。 二 量范畴研究诸方面 语言研究的方法无外乎是这样:或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构建理论框架,或是从微观出发对语言事实作细致考察。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对量范畴研究进行综述。 (一)事实挖掘 语言单位都要表达一定的意义:音义本来就是一体的,词汇是负载意义的物质材料,句子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最小单位。所以,物质世界中无处不在的量现象在语言单位的三个层面上都有所反映。 1.词汇层面 语法学界最早描绘的量是词汇层面的量,其中首先又是数量词所表达的量,这里我们大致按照先后顺序来说明。 (1)数量。数量词直接体现出了量的观念,语法学界对它的研究自然较早,但多集中在客观量的表达上,即对数量词的用法进行描写:或讨论其归属,或分析其语义特征,或研究数量词的辖域,或探讨数量词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以上相关讨论详见杨素英等人的论述[1]。李宇明[2]发现数量词还具有主观量的表达作用。他考察了数量词语的复迭、一些特殊的数量结构和受一些词语直接修饰的数量结构三种形式所表达的主观量的情况,并分析了其形成主观量的成因。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数量词语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如果说以上学者讨论的数量词是一个“classifier”的话,那么曹秀玲[3]的数量词则相当于一个“quantifier”,不仅包括一般所说的个体量词,还包括通常归入副词的“全、都”等和归入不定代词的“有些、几”等以及在某些语境中具有全称数量含义的“谁、什么”等词。文章不仅详细描写了汉语量限表达系统,还具体讨论了全称、存在、相对三种量限的表达的句法分布。这对深化汉语数量范畴的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2)程度量。程度量指副词表达的量。早在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的时候就把副词分出了表估量、表比较、表极点、表过甚四项。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率先将程度副词分为绝对程度副词和相对程度副词两种,这对后来深入研究副词和形容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名凯在《汉语语法论》中干脆把副词直接说成量词,并分出了率词、比词、渐词三类。真正对副词表量意义的阐述始于马真[4],她对修饰数量词的副词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根据副词的表义特点把副词分成言够、言少、言多、等量、估量、实量、总计等七类。自此,副词的量性意义有了一个大致的全貌。董为光[5]对副词的数量主观评价作用作了进一步探索,认为副词的这些评价类别是依靠主观程度划分出来的,同时还常常得依赖一定的语境因素和认知者的心理因素。从逻辑语义来看,副词“最”处于极度层次,其所涵盖的对象具有唯一性。但邢福义[6]通过详尽而深入的探讨副词“最”的语义级层,发现其涵容的事物既可以是单个体的,也可以是多个体的,多个体性表现为数量标示式、并列标示式和隐性概括式三种形式,从而说明自然语言的表述系统并不同于逻辑推理系统,“最X”除了是客观性表述外,还经常表现为主观性表述,多个体涵量是其核心语义之一。可见,语法语用的分析观念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发现语言事实,主观性的观念又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解释语言现象。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很有借鉴意义。 (3)形量。吕叔湘[7]较早注意到形容词有表量特征,把数量概念扩展到了形容词上。朱德熙[8]指出,复杂形式的形容词包含量的观念非常明显。赵元任[9]对形容词的比较等级作了具体分析,提出形容词可分为同等、较胜、较差、最高、反最高五个等级。陆俭明[10]则对含有[+量度]语义特征的形容词作了探讨,认为它们不但区别于其他形容词,就是其内部也较复杂,可以通过六种不同的句法格式来区分。 前辈们的精到发现为后学者的进一步挖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国宪[11]对形容词的量考察得比较全面。他首先根据能否受客观量程度词修饰把形容词分为定量形容词和非定量形容词两类;再根据是否只受客观量程度词修饰把非定量形容词分为客观量形容词和主观量形容词两类,其中每个小类又都可以分出微量、中量、高量和极量四个量级;然后根据能否受主观量程度词修饰或能否用重叠方式记量把定量形容词分为绝对定量形容词和相对定量形容词两类,其中绝对定量形容词可分出非谓语词和可谓语词两类。应该说,这样的分析层次清楚,覆盖面又大,而且列举详尽,所有形容词的表量情况可以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