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汉语普通话中存在大量的四音节结构,包括成语或熟语,它们在语音上联系紧密,在语法上有时对应于一个语法词,有时对应于一个语法短语。由于语法表现的不确定,这类结构在韵律层级中的归属也不尽相同。有些学者没有对这类结构进行特别的关注,只根据其在语句中的实际表现分别看作韵律词或韵律短语;有些学者注意到这类结构的特殊性,在划分韵律层级时将其单独列为一类,分别称为复合韵律词(冯胜利,1997)、类词短语(王洪君, 2000)、小韵律短语(曹剑芬,2001)、韵律词组(贺琳等,2001)等。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不是对这类结构的归属进行讨论,所以文中主要依据冯胜利(1997)的观点,把这类结构一律看作复合韵律词,简称为四音节词。 王晶、王理嘉(1993)曾对普通话多音节词的时长分布模式进行过研究,主要考察了组合结构对四音节词音节时长分布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四音节词中位于词首和词末的音节时长较长,其中词首音节又比词末音节长,位于词中的音节时长相对较短。组合结构对四音节词时长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音节在底层组合中数目越少,音节时长越长;音节在底层组合中数目越多,且居中,音节时长则越短。不过他们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实验室语句进行的,近年来语料库的出现,使我们对音节在自然语流中的表现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在连续的语流中,韵律词的时长模式会随着语句中上下文关系和所处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相当复杂的变化,其变化规律与在孤立词和实验室语句中的表现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四音节是构成汉语韵律词的最大限度。对于四音节词的研究是我们已经完成的双音节韵律词研究(邓丹等,2006)的延伸,同时又是进一步研究韵律短语的基础,所以四音节词的研究对韵律词和韵律短语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我们对语句韵律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入。四音节词在话语中的出现频率较高,开展对它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提供必要的参考,还可以为提高语音合成的自然度提供有益的帮助。鉴于四音节词的构成比较复杂,目前学术界对它的关注还较少,本文拟对这类韵律词在语句中的实际表现进行初步研究。 二 研究内容 2.1 材料 本研究的语料库由400个单句组成,均为陈述句,句子的平均长度为21个音节。发音人为一名女性专业播音员,年龄24岁。以自然的方式和正常语速朗读句子,没有特别的强调和感情色彩。通过感知判断,我们从语料库中共切分得到1003个不包含轻声的四音节韵律词。 2.2 停延边界标注 停延指说话或朗读时声音的中断或延连(吴洁敏、朱宏达,2000:35),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停顿和延长。在语图上停顿表现为无声段,延长表现为音节时长的增加。由于这两种方式都可以使听音人感觉到有停顿出现,都是表示停顿的声学征兆(叶军,1996),因此采用停延这一术语来表示语句中在感知上可能出现的停顿。其中“停延”主要针对声学表现而言,而“停顿”则主要针对感知而言。 根据听音人对韵律词后停顿等级的感知,我们对每个韵律词在句中的停延边界进行了标注。B1为有少许停顿,B2为有比较明显的停顿,B3为句末停顿。所有标注工作均由两位听音人完成,首先由两人各自独立完成全部的工作,然后再对两人的结果进行对比,结论不一致的地方由两人重新听辨讨论后确定。 2.3 声学参数的测量 用南开大学的语音分析软件“桌上语音工作室”对所有四音节词中每个音节的时长进行了测量,其中非句首的塞音和塞擦音的时长包括闭塞段的长度。 三 实验结果与讨论 相比于双音节韵律词,由于音节数目的增加,四音节词的结构类型更加复杂。依据其音节的组合结构来看,可以把它分为1+3型(县信访办、吃大锅饭)、2+2型(农民收入、妙手回春)和3+1型(黑龙江省、不和谐音)三类。依据四音节词内部的句法结构来看,可以分为主谓(神情沮丧、外形优雅)、偏正(商业银行、基础教育)、动宾(举行婚礼、违反契约)、动补(闻名于世、奇臭无比)和并列(日出日落、古今中外)五类。 3.1 停延边界对时长的影响
表1是所有四音节词在不同停延边界前的分布情况。总体来看,四音节词处于B1和 B2边界前的比例略高于B3边界前。为了考察所处停延边界的不同是否对四音节词中各音节的时长产生影响,我们对不同停延边界前四音节词各音节的时长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停延边界对四音节词中第一音节时长的差异不显著(F=2.396,p=0.099),对第二音节时长的差异不显著(F=0.829,p=0.437),对第三音节时长的差异不显著(F= 2.035,p=0.107),对第四音节时长的差异则是显著的(F=29.198,p=0.000)。这些结果说明,所处停延边界的不同一般只对四音节词中第四个音节的时长产生影响,而对前三个音节时长的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