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特征在地理上的成片分布,说明了方言特征的扩散性。研究方言特征扩散的过程和规律,对于认识方言的形成、地点方言的特性、方言内部的历史层次、方言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以及汉语史的研究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说明山东方言一些语音特征的地理分布,并由此分析这些方音特征的扩散方向及历史层次。限于篇幅,其中所反映的一些规律另文讨论。 本文对山东方言的分区依据钱曾怡等《山东方言研究》[1](第20-22页)。山东方言共分两区四片:东区包括东莱片、东潍片,西区包括西齐片、西鲁片。与《中国语言地图集》[2]的分区相比,东区略等于胶辽官话,东莱片相当于胶辽官话登连片的山东部分,东潍片大体相当于胶辽官话的青州片;西区的西齐片大体相当于冀鲁官话区,西鲁片相当于中原官话区。从方言间的关系来看,冀鲁官话与中原官话更为接近,而胶辽官话的特点更为突出,所以,东西两分的总体格局更符合山东方言的实际。 一、山东方言部分语音特征的地理分布 本节说明山东方言中内部存在差异而又分布面较广的语音特征的地理分布。限于篇幅,只讨论其中的13项特征。材料主要依据钱曾怡等《山东方言研究》和《山东省志·方言志》[3]。 1.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的今读。东区读作两类(一类读
组或
组,另一类读
组或
组或ts组),如“争”与“蒸”不同音;西区一般读作一类(
组或ts组,少数地方除外),“争”与“蒸”同音。 2.中古清声母入声字的今调。东区一般读上声(除去靠近西区的潍坊、昌乐、寿光、沂源、蒙阴、沂南、莒县、莒南、日照读阴平),如“接”“郭”读上声;而西区一般读阴平,只有利津、桓台、邹平、章丘、张店、周村读入声。 3.中古日母(除去止摄开口字“儿耳二”等)的今读。东区一般读零声母(除去寿光、青州、临朐读1),如“人”=“银”,“入”=“玉”;西区除去东明一处外,不读零声母,有
等读法。 4.中古次浊声母入声字的今调。东区、西齐片都读去声,如“立”=“利”;西鲁片一般读阴平(除去北部的冠县、莘县、聊城、茌平、东阿、平阴、肥城读去声),如“立”≠“利”。 5.阴平的调值。全省主要有两种调型:低降升调(213、314等)和降调(53、51、31等)。其中,只有栖霞、福山、海阳以东的胶东半岛尖角处是降调,其余均为低降升调。 6.去声的调值。全省主要有三种调型:降升调(212、312、412、413等)、降调(21、31、42、53等)、平调(44、55等)(另外还有牟平一处读升降调131)。降升调主要分布在西鲁片,另外还有属西齐片的高唐、夏津、武城(均在鲁西北)。读平调的分布在胶东半岛的尖角处(栖霞、福山、烟台、威海、文登、荣成、乳山)。其余各地读降调。 7.中古见组字细音的今声母。如“经结”等字的声母,东区的东莱片全部读舌面中音c组,靠近东鲁片属于东潍片的平度、高密、即墨、莒县等地读得带有舌面中音色彩;其余地区一般读
组,诸城、五莲、昌乐读
组。 8.中古影疑母逢今开口呼韵母的字(今北京话一般读零声母)的声母。如“爱”“俺”等字的声母,全省有三种类型:东区寒亭、高密、胶南以东读零声母;东区其他地方(除去莒南)、西齐片全部读
声母,西鲁片全部加莒南读
声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