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周边语言的接触类型研究

作者简介:
洪波、意西微萨·阿错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南开语言学刊

内容提要:

由于远古以来族群人口的复杂接触和交融,造成了汉语与周边语言极其深远的语言接触史。而不同的语言接触方式可能引起迥然不同的变异结果,如果不加分别混为一谈,必然引发对相关语言关系的不同的理解。根据相关语言接触历史和现实面貌,可以将汉语与周边语言接触方式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跨地缘文化交流性接触;2)地缘接壤性接触;3)治化教育性接触。各种接触类型各有着不同的变异结果。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01 期

字号:

      语言接触有多种类型,不同的接触深度其结果会不同,不同的接触类型其接触结果也会不同。本文拟初步探讨汉语与周边语言的接触类型以及不同接触类型所导致的不同接触结果。

      根据汉语与周边语言接触的实际情形,我们将它分为三种类型,即(1)跨地缘文化交流性接触;(2)地缘接触;(3)教育传播性接触。

      一 跨地缘文化交流性接触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载体。因此,在跨地缘的不同民族之间发生文化交流,会引发两种语言的接触,这种接触我们称之为文化交流性接触。汉语与周边语言的跨地缘文化交流性接触发生得很早。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开辟了汉王朝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中国的物产和文化开始向西域各国传播扩散,西域各国的物产也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从而引发汉语与西域各国语言的接触,一些西域民族语言的词语开始进入汉语,如葡萄、苜宿、琵琶、狮子等等。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印度的佛教开始向中国传播,引发了梵语与汉语长时间的接触。此外,汉代征服朝鲜,开辟南方丝绸之路,引发了朝鲜和西南各民族与汉民族的长期文化交流,也引发了汉语与朝鲜语以及西南各民族语言的接触与交流。《说文解字·口部》:“咺,朝鲜谓儿泣不止曰咺。”又《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有西南民族“白狼人”的《白狼歌》,这些都是这种接触交流的见证。

      在跨地缘文化交流性接触中,文化传播的方向决定着语言接触的方向。如果文化传播是单向性输出(入),则与之相关的语言接触也是单向性输出(入);反之,如果文化交流是双向性输出(入),则与之相关的语言接触也是双向性输出(入)。

       在汉代,汉语与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汉语与那些国家的语言的接触与交流也是双向的,汉语吸收了西域各国语言的一些词语,西域各国也从汉语中吸收了不少词语,这些词语有些通过西域的桥梁作用进一步传播到西方,如英语中的china(瓷器)、silk(丝绸)等都是经过西域传播过去的。

      汉语与梵语的接触和汉语与日语的接触都属于单向性输出(入)型。汉语与梵语的接触是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的翻译而发生的。由于这种文化传播是单向性的,它决定了汉语与梵语的接触也是单向性的,汉语从梵语中吸收了大量词汇,在一些佛经翻译中,其文本语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梵语的影响;但是反过来,梵语则没有受到汉语的影响。

      汉语与日语的接触分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阶段,在古代,主要是中国文化输出到日本,因此是汉语影响日语而日语基本上没有影响汉语的阶段;到近现代,随着日本现代化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和强盛,中日之间的文化输出发生了变化,变成主要是日本向中国的文化输出,因此这个时期汉语从日语中借用了大量词语,而日语在这一时期则基本上没有借用汉语词汇。

      近代以来汉语与英语的接触也属于单向性跨地缘接触类型。汉语向英语借用大量词语,并且随着接触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入,其借用层面正由学术术语和表示新生事物的词语逐渐过渡到普通词语,比如最近一个时期借用的“酷”(cool)就是一个典型的普通词语的例证。

      跨地缘文化交流性接触不仅文化传播的方向决定了语言接触的方向,而且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也决定着语言接触的广度和深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自汉代开始已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历史,中间几盛几衰。但是由于这种文化传播没有征服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没有取得像基督教在一些西方国家那样的地位,因此,它的传播始终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没有对汉民族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梵语对汉语的影响也就基本上局限在词汇借用和局部文本(翻译佛经)语言方面,没有对汉语系统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汉文化对日本、朝鲜、越南的传播则与此不同。拿汉族文化对日本的传播来说,其持续的时间大致与佛教向中国传播的时间相仿佛,但是汉族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程度却要比佛教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程度要深刻得多。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儒家文化是日本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在日本取得了类似于基督教文化在一些西方国家那样的地位。与此相应,汉语对日语的影响也就要比梵语对汉语的影响要深刻得多,在日语中形成了几套汉语音读系统,而汉语中却从来没有形成梵语音读系统。

      跨地缘文化交流性接触由于是借助于文化的传播而产生的语言接触,其影响的方式以及由此造成的接触结果都与其他类型的接触不同。

      在浅度文化交流接触过程中,语言的接触一般只表现为需要性的词语借用,亦即因特定表达的需要,输入语一方主动地向输出语一方借用一些本语言中所没有的词语,比如英语向汉语借用Taoism(道教)、yin and yang(阴阳)、Hsia(夏朝)、T'ang(唐朝)、silk(丝绸)、chopsticks (筷子)、china(瓷器)、tea(茶)、chow mein(炒面)、pakchoi(白菜)、lichee/litchi(荔枝)、kongfu (功夫)、suanpan(算盘)、mahjong(麻将)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前汉语受英语的影响也基本上属于这种情况,主要是借用英语的学术概念术语和表示新生事物的词语。例如沙发(sofa)、咖啡(coffee)、汉堡包(hamburger)、巧克力(chocolate)、雪茄(cigar)、三明治(sandwich)、色拉(salad)、苏打(soda)、歇斯底里(hysteria)、休克(shock)、钙(calcium)、的确良(dacron)、马拉松(marathon)、奥林匹克(Olympic)、扑克(poker)、坦克(tank)、吉他(guitar)、厄尔尼诺 (Elnino)、克隆(clone)、拷贝(copy)、逻辑(logic)、浪漫(romance)、幽默(humor)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