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服”到“管理”到“关系”

——1975-2006年公共关系理论与范式演变的历史比较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依依,台湾世新大学公共关系暨广告系副教授。

原文出处:
国际新闻界

内容提要:

本研究采用历史比较分析法,将1975-2006年间之公关理论,以十年为单位,分为三个世代,并依据一定的原则,置放、排比、分析、比较这三个十年的公共关系理论,据以呈现过去32年间公关理论的脉络源流、主轴范式、发展变迁。研究结果显示,公关理论的第一个十年(1975-1985)是说服的年代;第二个十年(1986-1995)是管理的年代;第三个十年(1996-2006)则是关系/语艺的年代。至于公关理论的范式,则从第一个十年的说服理论、耶鲁研究信息处理模式(IPM),移转到第二个十年的“结构——功能论”、系统论;而后又在第三个十年,往符号互动理论、文化研究与冲突理论方向发展。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08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685(2007)12-0005-06

      Lewin(1951)有句名言“没有什么,比一个好的理论更实用的了”,如果使用得当,理论可以有极大的价值。公共关系从开始到现在已一百多年,但仍有人认为公关没有理论。到底目前有哪些公关理论,其实质内容、应用、发展变迁、范式为何,一直没有一个明显的界定与轮廓,也从来没有人做过系统的分析。但是公共关系若要更上一层楼,类似的概念与研究,就非常重要。因此作者积三年半时间戮力完成《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变迁》一书,针对上述议题进行深入研究,此文即源于该书,并加上作者最新的思考。

      文献探讨

      所有传播研究者都用理论来导引论述,理论之功用,可见一斑。但直到1970年代为止,都少有与“公关”相关的理论研究。根据Grunig & Hickson(1976),在1976年前所出版的4141份公关文章与书籍中,只有63篇与“研究”相关,其余(占98%强)都不过是描述性的文章和轶闻而已。1984年,Ferguson(1984)对当时公共关系唯一且最权威的期刊Public Relations Review在1975至1984十年间刊载的171篇论文,以题目及摘要为分析单位,以“内观型”、“实务与应用”及“理论发展”为类目做内容分析,结果发现公关理论的研究极少,只占了全部的4%。

      1987年,Pavlik沿用Ferguson的分类概念,把公关研究分成基础、应用、内观三类,针对1975-1985十年间6本公共关系期刊与杂志做内容分析,结果发现在全部2000篇论文中,只有34%与研究有关。这个数字比起当年虽有进步,但理论研究仍然太少(Pavlik,1987)。值得注意的是,Pavlik指出在1972-1986十四年间,有6个公关研究的里程碑。

      1992年,Pasadeos & Renfro也以1975年为始,针对1975-1989十五年间刊登于4本公关期刊中4146则参考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bibliometric analysis),结果发现公关学科早期多引用其他社科文献,但到了晚期则以公关学者互引为多,显示已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同年Toth(1992)把公共关系理论分为语艺(rhetorical)、批判、系统(systems)三类,认为语艺和批判注重的是传播中的象征符号,但系统论仍是主要论点。

      McElreath & Blamphin(1994)则针对50位颇具代表性的公关学者/业者,以德惠法(Delphi)调查哪些是公关最迫切的研究主题。结果发现公关研究范式已从传统的逻辑实证,向“现象逻辑解构主义”移动,已从演绎法向归纳法移动;在研究方法上,也已从“化约”向“扩展”移动,从不含价值、中立观察,向带有价值的参与观察移动。他们还发现公关仍以“结构—功能论”(structural-functional)为主要论点,而乏于诠释(interpretive)观点的研究。因此建议加入历史比较分析法,以便清楚呈现因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型态和趋势。

      1999年,Pasadeos,Renfro & Hanily接续之前做过的研究,结果发现Broom的公关“角色理论”是最常被引用的理论,其次是Grunig的“优异公关”和“公关四模式”理论。Sallot et al.(2003)重做Ferguson的研究,也沿用同类目,针以1975到2000年三本公关学术期刊748篇论文的摘要做内容分析。结果发现其中20%和“理论”有关,比起当年的4%,多了很多,其他两项类目则各占40%。

      到底何谓理论?Craig(1993; Sallot et al.,2003)认为理论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科学概括通则,描述经过实证测量或引申的变项间之功用与关联。所谓大型理论,又称作“元理论”(metatheory),源自社会学,是一种源头(Turner,1982)。Prior-Miller(1989)认为四个对组织研究有过启发的大型理论,对公关也应有所启示,它们是: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冲突理论、结构—功能论。

      Kuhn等人认为理论是“一套深奥的概念系统,同时也提供一种世界观”(Suppe,1977:114)。Suppe认为理论是一种象征性的概括通则,每个人都可以对这个通则做不同的会意与诠释。理论本身也是动态的、成长的、非一成不变的。Kuhn(1970:175)认为所谓“范式”(paradigm)是一种思考形式,一种能解惑或解决问题的概念或理论,也是一个社群共享的特殊理念、价值观或技巧。Kuhn认为范式与理论不太相同,一个理论要被视为范式,必须优于其他竞争理论,但范式永远不必、也不可能解释所有的事实与现象(Kuhn,1970:17-18)。换言之,只有一个解释力很强、多年来为多人所引用的强大理论,亦即多年来环绕着它建立起无数研究的理论,才配被称为范式。而即使是范式,也有所谓的生命周期,时间到了,新的范式释出,旧的范式式微,也就完成了范式的转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