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13X(2008)07-0038-04 闽北是福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和闽越文化的摇篮,有“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之称。朱熹曾在这里讲学、授徒,创建了综罗百代的理学体系,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从宋代以来,这里便很好地保存了家族教育的历史传承元素。在众多的家族教育样式中,峡阳镇的家族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 峡阳镇是福建首批命名的六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位于福建省南平市西北,东与茂地、大洋等乡镇相连,南同王台接壤,西与顺昌县交界,北与建瓯市相邻。玉屏山、招科山环抱其中,富屯溪贯穿全境,有“两山一水谓之峡,山南水北谓之阳”之称。(《峡阳镇志》,2006年印行,1页)峡阳山川灵秀,人文荟萃,文化醇厚,风俗古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家族教育传统。峡阳是南平六邑之首,又是朱熹讲过学的地方,得名贤之教化,故自宋代以来,文明大启,科甲忠贤代不乏人。宋有将军应环秀、状元应珍,明有北平知州应伯真,礼部仪制主事骆天闲。清代不但科甲题名甚多,而且为官清廉,造福于民,如修五里堰的应丹诏,保境安民的应銮阶,近代有多人出任重职,现代更是人文辈出,涌现出不少知名人士(《西峡应氏宗谱》,1994年印行,9页)。 作为千年古镇,经过长期的迁徙、聚集,峡阳形成了应、骆、张、范、连、梁六大姓氏,这些姓氏的繁衍史多被记载于谱牒中。“一部系统的谱牒,就是一部家族史,记录着家族的来源、姓氏源流、迁徙、生息、繁衍、发展、风俗、婚姻、丧葬、族规、社会变故,以及族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等,蕴藏着大量有关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及地方志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 在峡阳现存的各种谱牒中,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思想比比皆是。显然,峡阳的先人们充分认识到教育在变化气质、改造人性、完善人格中的重要作用,普遍通过家族教育,除对子弟进行知识传授外,还开展了心灵和人格的塑造。 据《西峡张氏百忍堂宗谱》记载,唐朝时,峡阳张氏的始祖张大琅自幼苦读诗书,官至奉政大夫,后辞官携家眷从河南光州的固始县一边行医一边南游,最后卜居峡阳,子孙在此繁衍生息。张大琅重视道德传承,其子孙恪守“礼让先,爱敬洽,子不忘孝,少不忘弟,贵不忘贱,富不忘贫”等家训,出了不少人才,声名卓著。唐玄宗曾御赐为“百忍世家”,清乾隆时皇帝也曾亲书“百忍”金匾相赠。“世守百忍祖训,家垂两铭宗风”。张氏家族要求子弟在处理亲戚、族人、邻里、朋友、家人关系上,要宽厚忍让。提倡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的做人原则,要求族中子弟从小培养宽厚待人、克己忍让的品德。《西峡范氏宗谱》记载的“品节详明德惟坚定,事理通达心平气和”、“百世子孙贤,一生心性厚”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峡阳的严氏家族也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始行仁自孝悌,始行义自慷慨,始行礼自谦和,始行智自沉潜,始一以贯之。”由于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氏后人能够弘扬美德,振兴家风。 “孝”被奉为“人道之始,百行之原”。数千年来,遵守孝道成为中国传统家族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峡阳的家族教育中,也始终贯穿这一核心内容。长期以来,峡阳的民众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形成了浓浓的家族亲情。在当地,孝敬和友爱,成为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的体现,是家庭兴旺发达的根本。在峡阳黄氏的族谱中,一以贯之地蕴涵着“仁爱孝悌”的思想。如主张“孝父母”,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倾注了众多的心力,“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五刑之属三千为罪,莫大于不孝。又如主张“和兄弟”,强调“三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峡阳的应氏宗谱中列有十戒,如戒不孝、戒不睦等。在十训中,主张训父慈、训子孝、训兄友、训悌等。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此外,范氏宗祠的家训主张“敬老慈幼、事亲养志、谦诚礼让、平生正直、存心忠厚、为人作善”,也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尊老敬贤、重信守义、中正宽厚的道德思想。 在峡阳的家族教育中,还有不少体现“培育子孙立志读书,报效祖国”以及崇尚教育的理念,范氏家族的“高平堂”堂上的几幅对联颇能表达这一理念的核心价值,如“善祖德无穷春秋永常祭典,贤儿孙百代昭穆远铭书香”、“功成身隐心系朝廷千秋留德,天下忧乐胸怀黎民万载永颂”、“文章华国,诗书传家”、“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奋读书”。应氏家族一向以诗书传家、忠勇报国相标榜,重视家族教育,善于垂训子弟,要求子弟国而忘家,使子孙自幼好学勤奋,学有家法,长期以来,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 在峡阳的家族教育中,还贯穿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教育思想。据《西峡黄氏宗谱》记载,黄氏的入闽开基大始祖黄峭山公娶有三位夫人,共生21个儿子。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黄峭山公在80寿辰大宴上当众宣布各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人,以奉晨昏,其余18位儿子每人各分“瓜子金(碎银)”一升,骏马一匹,家谱一套,要求他们各自出外谋生。行前赠《嘱子腾奔诗》曰:“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常纲,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西峡黄氏宗谱》,1997年印行,5页)这18位儿子带着父辈的嘱托,散居四面八方。随着人丁发展,其子子孙孙均效仿祖辈的分遣方法,逐步扩及东南沿海及台湾等地,有的漂洋过海移居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建家园。峡阳的黄氏后裔,常以黄氏繁衍历史上的这个著名事例,教育家族子弟要自强自立,勇于开拓。在他们看来,自强不息是一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体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