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8)03-0028-06 在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师的专业能力被视为影响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香港在2000年开始的教育改革中采用了全方位、多途径、多面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从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标、推行基准试等“硬措施”,还有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软措施”,如“种子计划”,“大学与学校的伙伴协作”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教师的变革能力(change capacity),从而推动教育改革的真正实施。从目前的检讨报告来看,教师和学校对于教育变革有很高的接受度。[1] 本文对香港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进行评析,指出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发生范式的转移,从不足模式(deficit model)转向互动模式(interconnected model),将教师发展视为生态转变,着重从多个网络、途径来增加教师学习机会,是香港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的重要特征。 一、香港的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于2001年颁布《学会学习:终身学习 全人发展》,提出了香港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蓝图。培养全人发展的学生、设计学校为本的课程、通识教育、新高中学制改革等诸多的教改措施要求教师要学习新的知识,适应新的角色要求,并建立与之相应的价值信念。要落实这些教改措施,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团队。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一位专业的教师?对此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一位专业教师的养成,不仅需要其专业的知识,还要有实务的知识,及应有的价值与信念。[2] 为此香港师训与师资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师训会)① 提出“教师专业能力理念架构”(如表1所示),说明教师于担任不同工作范畴时,在各个专业发展阶段里所需的能力、技巧、知识和态度。这一架构认为教师要具有六个基本价值观及承担四个范畴的职责。
二、香港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可以看出,师训会提出的“教师专业能力理念架构”是一个理想的蓝图,怎样使教师获得这些能力呢?政府在推行改革时,提出了多途径、全方位、多面向的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计划。综合来看,这些专业发展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标准为本(standard-based)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对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政府提出了一些规限性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有: 1.150小时持续发展。所有教师,不论其级别和职务,均应在每个三年周期内,参与不少于150小时的持续专业发展活动。[3] 2.基准试(benchmark)。政府推出语文能力的基准试,要求所有在本港公营学校或提供全面课程的私立日间中、小学任教的常额英文/普通话科的教师都要参加这一语文能力的基准试,作为标示教师语文能力的一个客观标准。[4] 3.学科知识学位后文凭课程(中文/英文科)(Postgraduate programme in subject knowledge,简称PGSK)。所有任教中文科或英文科的教师,如果在念本科时,并非主修中文或英文,便需要修读这个课程,以补足语文知识。中文科教师的修读时数300小时,英文科则为240小时。[5] 4.教师IT能力的培训。资讯科技是香港教育改革的四个关键项目之一。政府一直致力于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科技的培训,促使教师在教学上运用信息科技,提高教与学的效能。所有教师必须达致基本资讯科技水平。[6] 这些都是政府在政策层面对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提出的一些规限性的要求。除了这些要求以外,还有基于校本的专业发展策略及伙伴协作等校本支援计划来对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进行支持。 (二)学校为本(school-based)的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师发展计划:改革提出将学校视为教师探究和专业发展的场所,目前学校每年定出三天进行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日,主要是针对学校及教师的发展需要而选定相关的主题。通过这个安排,所有教师都能参与不同类别的专业发展活动,包括由嘉宾讲者主持的工作坊和讲座,同事之间分享学习成果,以及学校探访等。其时数也确认为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进修时数。[7] (三)伙伴协作(partnerships),促进校本支援 除了教师自身及学校为本的专业发展外,还为学校提供不同模式的协作及支援服务,旨在学校社群中培养学习、协作和改进的文化。这些途径包括政府与大学对学校的支援及伙伴协作,如“种子计划”,“学校与大学的伙伴计划”等。 1.种子计划。“种子计划”为课程发展处2001年至2005年推行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项目,这是一个协作、也是研究及发展计划,目的是为学校提供有用的经验作参考,为学校培育一批负责课程改革的领导人员,发展校本课程,增强改革原动力。[8] 来自大学教育学院的顾问、课程发展处的课程发展主任和(作为)“种子”的老师,一起设计课程。这一计划具有以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