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18X(2008)05-0008-04 《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刊发了钟启泉教授的文章《“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同时《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16日第三版刊发了钟教授的另一篇文章《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表达了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激情和理想,认为“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是转型教学规范的活动,是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笔者在读后受到启发与教益的同时,也感到钟教授的观点有许多让人困惑和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将这些困惑与商榷提出来,就教于大方,以图问题得以澄清,使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有效教学”的研究更科学、更合理。 一、“有效教学研究”的理论逻辑是否清晰?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①这就是基础教育改革贯穿的基本逻辑,钟教授认为这个逻辑是清晰的,“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集中体现了这个逻辑。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困惑。 1.我国当代教育改革的问题究竟是课程问题,还是教学问题,还是课程与教学的问题?从理论上讲,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可以分开来看,课程统领教学,或者教学统领课程。但从实践的角度看,课程与教学之间是一体二用的关系,我们既不能说课程是核心,也不能说教学是核心。从我国现当代教育发展史来看,我国的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首先是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课程的制定与颁布在我国向来是教育主管部门或政府的事,普通教师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即使中小学教师有能力、有机会参与课程的修改与制定,也只是提供建议或参考性意见,普通教师不可能有最后的决策权力。“我们现在能肯定的是课程改革要改的是教学实践问题,而教学实践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矛盾并不在于原有教学理论有问题!”②课程论和教学论,不论谁统领谁,都要面对基础教育实践,着力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以便更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的问题早已解决,教材问题也已基本解决,教学的问题却始终不能解决。许多优秀教师在经过新课程改革理论培训后,却感叹自己越来越不知道怎样教学了。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者不能只是简单地抱怨教师的素质低,而需要反思一下我们的课程理论是否出了问题。教育改革不是为了寻求新名词、新理论,新课程理论不是教育改革的目的,新课程理论是为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由此看来,钟教授“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这一逻辑有悖于教育理论服务于教育实践这一基本原则,这使笔者不得不对其逻辑起点的正确性产生质疑。 2.“有效教学理论”在实施过程中的困惑。由“课程改革”牵动“课堂教学改革”,由“课堂教学改革”而牵动“教师教学改革”,这是钟教授对基础教育改革逻辑的诠释。这是一种由上而下,由全局而具体的逻辑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程专家和政府是领导者和决策者,教师是执行者和被改革者。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制度化的改革,而这一制度化的课程改革所要建立的恰恰是一种建构的、多元的、非制度化的课程体系。改革自身的矛盾自不待言。正如杨启亮教授所说:“我们的改革遭遇到双向两难困境。”③如此看来,表面清晰的逻辑在实践程序上却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有效教学研究”正是在这样一种矛盾的课程改革体系展开的,这样的研究是否真的有效呢? 3.“有效教学研究”理论本身是否具有科学性?有效教学研究理论的指导思想很多是当代西方的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这些理论是否能与中国当前的国情相适应呢?不考虑中国的课堂实际,简单地照搬国外的理论,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何况所引进的理论本身就存在颇多争议,尚待论证,这样的理论指导对中小学教学到底有多大的有效性呢? 二、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最好的?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为前提的。”④对于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的,钟教授的论断着实叫人费解,似乎学生要全面发展就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改变,学生就不能全面发展。这里钟教授把目标和过程的联系形而上学化了。全面发展是目标问题,学习方式是手段问题。目标和手段并不是一对一的线性关系。实现相同的目标,可以有不同的手段。 1.怎样看待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问题是一个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何种策略和手段的问题,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的总和。”⑤学习方式是一个中性词,学习方式没有好与坏、先进与落后、科学与不科学之分。不同的学习理论对学习方式有不同的解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刺激-反应,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方式是生成和建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实现自我需要而采取的手段和策略。中国传统学习论中的“习染”、“体悟”、“践行”都是学习方式的具体形式。尽管人们可以根据学习方式出现的时间先后将其分为传统的与现代的,但传统的学习方式并不一定不适于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现代学习方式在人们的学习过程中并不都是有效的。“发现”、“生成”、“建构”固然好,但没有通过接受学习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发现”、“生成”、“建构”也就成了空无的东西。割裂学习方式的传统与现代是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