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08)01-0012-05 一、我国教育现状 教育事业的加速发展是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建国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基本普及,2005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达到95%以上;职业和技术教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局面;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基本形成;学前教育、民族教育、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然而,在历数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亦应注意到其还存在着如下不足之处。 1.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在我国,反映教育资金投入整体水平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1995-2000年中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始终在3%以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1年和200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超过3%,有了一定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某些中低收入水平国家相比,中国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仍然偏低①。 表1 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国际比较 国家 1980 1985 1990 1995 世界平均 4.8 4.8 4.8 5.2 高收入国家平均5.6 — —5.5 中等收入国家平均 4.0 — —4.5 低收入国家平均3.4 — —5.5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8/1999民办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世界经济年鉴》1998年。[1] 2.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 根据教育经济学结构效益的基本理论,发展中国家初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中等和高等教育,因此,初等教育投资总额应高于中等和高等教育,即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小学最多,中学次之,大学最少,各级教育生均经费比率结构小学最低,中学次之,大学最高,但小学与高层次教育之间的比率差距随着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 然而,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至2006年提供的数据计算表明,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来看,我国三级教育投资分配比例失调,高等教育投入相对偏高,初等教育投入相对偏低。从生均教育经费来看,我国小学与中学的生均教育经费之比基本稳定在1:2左右,而小学与大学的生均教育经费之比偏高,结构比例与低收入国家相似。 3.教育机会不均等,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长期以来,城市优先发展政策造成了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分配。中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农村主要是基础教育和初等教育。国家用于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资基本上是全部投向城市,农村的高等教育资源十分稀少。虽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广大农村都得到了实现,使农村的基础教育与城市的距离有一定的缩小,但在高中层次和大学层次上的差异还是十分明显的,加上城乡间教育质量上存在的差别,使城乡人口的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和城乡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日益扩大。有关研究表明[2],中国教育基尼系数所反映出来的教育不平等状况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 经统计,如以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作比较,从1996年到2001年,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预算内财政投入的增加数量和增加速度都大于对城市的预算内投入,这对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如同时考虑预算外政府投资和其它渠道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则扩大了城乡义务教育经费的差距②。 城乡之间在教育质量上也存在差别。从2001年城乡义务教育专任教师学历状况看,农村小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只有20.3%,比城市低20个百分点;农村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只有9.4%,而城市达到23.5%,城市是农村的2.5倍。农村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也低于城市,城乡间的教育质量存在很大差距。我国东部地区的师资力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城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4%,只相当于中部城乡的平均水平;西部农村地区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只有6.9%,远远低于中部农村的10.1%和东部农村的10.5%③。 4.教育质量不高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下大力气抓义务教育工作,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到2001年,城市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为99.6%,农村为98.8%,二者相差无几。但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基础薄弱,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差,偏远地区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普遍不高。 职业教育需要办学单位必须根据社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但目前中国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重复、教师专业水平低、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新慢等现状。技能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能力方面受到的培训明显不足,实践能力较弱,致使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