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经济互动关系的系统动力学分析及其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丽(1974-),女,陕西富平人,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陕西 西安 71007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石学云,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原文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目前对于教育与经济互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是源于理论讨论和逻辑思辨,仅有少数的实证研究关注二者互动关系和互动作用,缺乏对二者互动发展的实施途径、原理、动力等深层问题的定量研究。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和经济互动关系的计量分析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化。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的教育和经济互动关系的定量模型及其验证表明,人均GDP决定着人均教育经费,人均教育经费又决定着专任教师的数量,而专任教师的数量决定着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人口的比例,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人口的比例又反过来决定着人均GDP,这四组关系都是正反馈关系。我国每年以固定的速度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并不是高效率的策略,而在一定年份给予教育比较大的支持力度可能更适合我国教育和经济的发展模式。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08)02-0095-07

      一、教育与经济互动关系的存在性问题

      互动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互利为目标,建立在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关注相关要素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和变化,主张构建良性互动发展模式。[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学、教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互动关系对教育和经济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与经济互动关系的一般研究

      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经济学思想,其中劳动价值说、社会再生产理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等,都直接论述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我国对教育与经济互动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邓小平同志强调“将经济建设作为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2]250,“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入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入手”[2]68。我国学者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更多地侧重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于光远1980年在《经济研究》上撰文提出“教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一个重要地位”,“现代化建设不能由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来进行”[3]。靳希斌在《教育经济学》一书中分析经济对教育发展的作用时指出,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决定着教育的权力、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经济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决定着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他将教育对经济的功能概括为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两个方面,将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概括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4]我国理论工作者在研究教育与经济互动关系时,一般认为教育与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三个环节反映出来,即经济的发展导致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投入的增加导致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教育水平的提高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这种观念源于理论探讨和逻辑思辨,无法得到实证验证,很难作为科学制定教育和经济发展策略的直接依据。因此,有的学者就开始尝试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来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最早运用计量的方法讨论了教育的经济价值,他应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和“现值折算”的方法研究了“青少年上大学是否值得的现实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运用“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计算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国学者对教育与经济互动关系的定量研究基本上是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了“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问题,代表性的成果有诸克军等的《基于模糊系统的教育经济贡献的预测与评价》[5]、史仕新的《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的计量模型与方法研究》[6]、

      扬峰珉等的《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7]等。我国学者对于宏观教育与经济互动关系的计量研究比较少,且通常是基于某一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现实的研究,如陈卫东、王华以深圳市为例的《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灰关联度分析》[8]、孙鹤等以云南为例建构的《教育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9]等。这些研究突破了教育与经济互动关系的思辨研究模式,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于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从实证角度验证了教育与经济之间互动关系的存在。但现有的关于教育与经济互动关系的定量研究多是关于互动关系、互动作用的研究,缺少对有关二者互动发展的实施途径、原理、动力、模型等深层的理论探讨和定量研究,而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对教育和经济互动关系进行计量分析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化。

      (二)教育与经济互动关系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瑞斯特(J.W.Forrester)教授于1956年提出的。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的交叉综合学科。系统动力学对问题的理解,是基于系统行为与内在机制间的紧密依赖关系,并且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逐步发掘出产生变化形态的因果关系,并通过计算机仿真运算,获得对真实系统的跟踪,实现社会系统的战略与策略实验。奈尔(Naill R F)1992年开创性地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美国能源政策计划[10],探讨了美国旨在减轻全球气候变暖的能源政策所花费的成本[11]。后来,系统动力学方法在我国被大量应用在经济、项目管理等领域,但在教育系统中应用得非常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查有梁先生的研究。

      查有梁先生运用系统科学原理,把宏观教育系统分为“五个指标”,即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a)、人口平均每年的教育经费(b)、平均每万人口的教师人数(c)、平均每万人口的在校学生人数(d)、平均每万人口的文化程度分布(e)。他认为,上述的五个指标之间具有“相生”关系,即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决定了人口平均每年的教育经费,教育经费影响教师规模,教师培养影响受教育者规模;在校学生一经毕业就直接影响着每万人口的文化程度分布,而人口的文化程度分布直接制约着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图1表示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