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木桶原理”的教育决策与政策设计

作 者:

作者简介:
童宏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06博士;北京卓达经济管理学院教务中心主任。

原文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木桶原理”对决策的启示在于解决资源有效配置问题。穷人教育学是基于“木桶原理”的经济决策到教育决策的延伸,旨在达到教育公平。因此,设计公平的教育政策是“木桶原理”对教育政策的诉求。以教育财政政策为例,从完全平等原则与能力公平原则设计教育政策。在教育服务的充足性、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公正性方面,从横向与纵向教育资源分配上考虑教育产品属性与提供的公平性以期达到教育的均衡。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政府对教育的决策,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1]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政策,都会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追求。本文就我国政府现行教育决策的理论基础、价值追求与设计原理做一探讨。

      一、政府决策的理论基础——木桶原理

      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个人,决策都贯穿于其所有管理活动之中。决策是管理的首要内容,体现了管理的本质。管理成功的关键就是明智决策,明智决策需要体现决策的全局性、和谐性。正因为如此,管理学家西蒙才把决策视为管理的全部: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就是针对问题和目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了一个形象的喻体模型——“木桶原理”,其主要思想为:一个木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换言之,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最长的板块,而是最短的板块。这一原理引用于管理中,旨在说明管理中的资源配置瓶颈问题。在管理中,任何一个政府、组织或个人,可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即它的各个构成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着整体水平。为了解决劣势问题,决策时就应该重点解决资源配置瓶颈问题。

      无论是“穷人经济学”,还是“穷人教育学”,就管理决策而言,都是研究资源配置的瓶颈问题。前者研究经济资源的配置瓶颈问题,后者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瓶颈问题,二者决策的内在理论基础都是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一个社会要达到公平和谐,共同富裕,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补齐短板,即穷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问题。遗憾的是,过去决策目标选择考虑的不是全体而是局部,关注的只是优势目标而忽略了弱势目标,导致决策瓶颈。究其原因,是二元决策所致,对总体一分为二,以二元决策代替整体决策。

      二元决策是一种典型的代价决策。这种决策是以牺牲一部分资源或发展为代价而成全另一部分的代价决策。政府的总体决策具有二元决策特征,优先发展城市而忽略农村;政府的教育决策,取向于精英教育而忽视大众教育;区域经济发展决策,取向于东南沿海地区忽视中西部地区;群体决策,取向于财富优势群体而轻视弱势群体。

      二元决策所造成的破坏性冲突具体表现在,以牺牲一部分人为代价而成全另一部分人的成功。决策后的执行造成制度性不平等,从而人为造成差距或等级,使决策烙上了不公平的痕迹。决策的不公平会导致社会不公平,社会不公平导致社会分配的巨大差距,这种社会巨大差距造成的不平等最终会危及社会稳定性。经济发展不平等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均衡带来的资源浪费、人才流失和社会发展不平等。教育的精英决策导致大批高考失败者,他们失去的不仅仅只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对生活的自信心和工作的创造性。因此,政策的制定应该根据“木桶原理”,要补齐决策短板、打破瓶颈制约,从二元走向一体。政府决策取向应从城市走向农村;教育决策取向应从精英走向大众;经济发展决策取向应从局部走向全局,从东南沿海走向中西部;群体决策需要解决两类群体的和谐,即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和谐。

      综上所述,木桶原理对决策的启示是:决策需要统筹全局、补齐短缺、达到和谐,和谐决策需要持续不断的贯彻执行。虽然一体决策已经从理论探讨走向政府行为,当务之急在于决策后政策的贯彻执行。如果只有公平的政策,而没有保障执行的实施政策,社会公平仍然只是空中楼阁。唯有如此,才能够达到决策和谐的更高境界——动态均衡。

      二、基于木桶原理的政策短板——从穷人经济学到穷人教育学

      当人类按照经济的贫富来分类时,世界上只有穷人和富人。当经济学按照人的贫富来划分时,经济学就可分为穷人经济学与富人经济学。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多次强调“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并且引用教育经济学祖师人力资本理论的缔造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的观点:“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世界大多数贫穷人当中,又主要是以农业为生计的。如果你懂得了农业,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3]

      研究穷人经济学离不开穷人的教育问题。穷人教育学包括穷人如何接受教育,用多少财政为穷人办教育才能使国家发展更快、经济效益更好、更能体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等等。研究穷人教育学是研究穷人经济学的又一个木桶原理。因为穷人的经济和教育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短板,只有补齐短板才能达到经济与社会发展效益最大化。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穷人比例大,解决了中国的穷人问题也就解决了中国发展的主要问题。物质扶贫只是短期治标政策,要彻底解决贫穷问题必须要实施精神扶贫、教育扶贫,给予脱贫致富的方法。只有从穷人的思想意识、移风易俗的日常行为规范、知识水平和工作生活技能等方面进行扶贫,才能彻底改变穷人的生存状态。教给穷人选择职业的技能、市场竞争的技能、致富的技能,同时也要教给穷人争取公平、公正的思想意识、时事政策和法律法规。不能让他们求助无人、救济无门。只有穷人致富才有国家的富裕、社会的昌盛。我国教育投资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转移支付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穷人教育的投资。因为只有让穷人有了基本的谋生知识和技能,具备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保障了他们的生存问题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发展问题。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致富要从教育致富之法开始。

      穷人教育学既是帮助穷人致富的学问,也是帮助穷人适应社会的学问。穷人教育学不只是政府对穷人进行精神扶贫的教育学,应该有让穷人懂得如何自救以脱贫致富,还应该包含富人帮助穷人致富的方法、穷人从仇富到感恩的观念转变。在计划经济时代,政治经济学只研究富人剥削穷人的理论,不研究富人慈善的理论。在市场经济时代,富人只要是合法取得的财富,穷人没有理由仇视。合法致富者,财富是他们智慧与辛劳的回报。在穷人的致富路的过程中,富人所起的作用不仅有帮扶作用,更有示范与激励作用。在政府政策设计中,优化的制度安排应该体现富人帮助穷人感到无尚光荣,穷人接受富人的资助也知道感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