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期间中共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初步探索

作 者:

作者简介:
沈传亮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讲师北京 100091

原文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内容提要:

“五五”期间,针对经济发展明显带有高速度、高指标、低效益的粗放特点,中共提出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注重提高经济效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等新思路,并采取了一定措施,开始了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初步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时期的探索具有连带性、目标单一性、初始性等特点。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0.3;F12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08)-04-0085-07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经济结构、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虽然在1976年至1980年的第五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五五”)期间,中国共产党尚未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为解决经济领域存在的高速度、高指标、低效益等问题,重新审视运行已久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与经济发展方式相契合的经济发展理念,在1980年则明确提出要走一条经济效益较好的新路子,这标志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初步探索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五五”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状况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受传统发展观念、苏联模式、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中国走上了一条粗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条经济发展道路存在以下问题:以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追求高速度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由此牺牲农业、轻工业、第三产业,造成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追求数量;不注重效率等①。

      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上述高指标、高积累、低效率的粗放增长模式一直持续。②而十年内乱给经济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又十分严重,特别是工矿企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陷入混乱,商业流通堵塞,商品匮乏,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在“五五”前期,党中央召开一系列会议,强调进行企业整顿,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恢复和发展生产。经过整顿,一批企业的状况趋于好转,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农业生产1978年喜获丰收,粮食产量突破6000亿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工业总产值1977年比上年增长14.3%,1978年又增长13.5%。财政收入1977年比上年增长12.6%,1978年又增长28.2%。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1977年全国60%的职工十多年来第一次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工资,1978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上年提高5.1%。③

      但由于未对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及时清理,对既往经济发展模式没有深入反思,对“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五五”前期的经济发展依然延续了以往大干快上的粗放型发展思路,以致出现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

      第一,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高投入。1976年冬季,中央开始对农业机械化和粮食生产,对石油、煤炭、钢、化工的生产等方面,相继提出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和不可能实现的跃进口号。12月召开的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提出到1980年基本实现全国农业机械化的要求。该计划显然脱离实际,因为当时全国范围内农业基本以手工劳作为主,短期内实现全面机械化实不可能。1977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一个新的跃进形势正在形成”。4月19日的社论进一步提出达到和赶超“三个水平”的口号,即“首先达到和超过本单位历史最高水平;再赶超全国同行业的最高水平;进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同年11月24日,国家计委向全国计划会议提交《关于经济计划的汇报要点》,提出今后8年,即到1985年以前,基本建设方面,全国要新建和续建包括30个大电站、10个大油气田等在内的120个大型项目。到2000年以前,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钢产量从2000多万吨增加到1.3亿吨至1.5亿吨。这一没有经过详细论证的计划要点在1978年2月的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被讨论通过。五届人大一次会议还不切实际地重提“赶英超美”口号,并宣布一个新的跃进形势已经来到。为组织新跃进,1978年不断加大建设规模,4月追加投资52亿元,9月又追加48亿元,全年实际投资501亿元,比上年增加31%,成为“大跃进”后20年中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1978年7月至9月召开的国务院务虚会,在提出一些好的发展思路包括加快农业发展、加强企业管理、扩大出口、注意综合平衡的同时,还不恰当地提出,要组织新的“大跃进”,把9亿人民动员起来,以比原来设想更快的速度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在本世纪末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当时陈云针对“搞那么大的建设规模,那么高的速度”问题,对国务院有关领导说“务虚会是否多开几天,听听反对的意见,可能有些人有不同意见”,但“务虚会上很少有人提出反对意见”④。

      第二,经济效果差这一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在“五五”前期严重存在。如,1976年基本建设投资,国家预算内安排部分完成311亿元,加上自筹共完成376亿多元,比1975年减少了32.8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8.9%,全部建成的大中型项目85个,比1975年减少82个,可以说是历史上投资效果最差的年份之一。国务院《关于1977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指出,“相当多的企业管理仍然很乱,产品质量差、物资消耗高、劳动生产率低、亏损大、事故多”。1978年,工业主要产品的质量、消耗和产值利润率等有一半以上没有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基本建设方面,这一年完成的投资额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而投资效果是十几年来最差的年份之一,全部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只有99个,投产率仅为5.8%⑤,勉强与1976年相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