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代经济的一些看法

作 者:
方行 

作者简介:
方行(1926-),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836

原文出处:
清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清代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对清代经济拟分前后两个时期分别作点评述。

      一、清代前期的经济

      清代前期的经济,特别是清代十八世纪的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峰。

      清代前期,粮食总产量、重要产粮区的亩产量,以及经济作物的发展,都达到了新的历史水平。城乡手工业出现了家庭劳动向雇佣劳动转化,个体小生产向手工作坊、工场手工业大生产发展的明显趋势。发展了一批雇工多到数百人,少到数十人、几个人规模不等的商人雇主制手工作坊和工场手工业,创建了中国的早期工业化。

      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如茶楼、酒馆、戏院、旅舍等都有大发展的同时,为生产和流通服务的服务业,如商业、航运、金融等也蓬勃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商业发展首推贩运贸易,它超越了传统商业以土特产品和奢侈品供应城市消费者为主的格局,发展了生产者之间的交换,特别是粮食作物区、经济作物区、手工业品产区农民与农民、农民与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如四川、湖南米谷与江南棉花、棉布的交换,东北大豆、豆饼、小麦与江南棉布与茶叶的交换。这是贩运贸易开拓国内市场的一种突破。航运业的发展,可从航运路线的开辟得到印证。鸦片战争前,内河航运的东西干线,南北水陆联运干线,以及南北洋沿海海运干线,都已具有近代规模,鸦片战争后不过是轮船代替木帆船而已。金融业中,传统典当大量发展,钱庄、票号不断兴起。明代钱店主要从事银钱兑换业务,乾隆间,存款、放款和汇兑等信用业务,在钱庄、票号中相继展开,它们的汇票、银票、钱票等已在南北各地普遍流行。钱庄、票号信用制度的趋向完备,说明他们已具有现代银行的基本职能。

      清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工具并没有重大改进,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也没有实质性变革。其发展原因何在?值得探讨。西方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理论,对此具有参考价值。

      一个国家如果能按照其要素禀赋——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其经济就会有自生能力,就能得到较快发展。清代人口大量增加,劳动资源具有数量多、素质好、工价便宜的巨大优势。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它引导资本和大量劳动力进入产值高、利润厚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使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得到了比较优化的配置,从而促进了包括第一产业在内的整个经济得到发展。

      分工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清代前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互需求,连锁互动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分工发展的反映。恩格斯提出奴隶社会有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就是商人的发展。可以说清代第三产业的发展,正是三次社会大分工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继续推进。长距离贩运贸易和突破区域性限制的大市场和运输条件,对近代工业尤为重要。这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全面走向成熟的表现,也就为中国近代化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二、清代后期的经济

      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的经济都经历了一个由繁盛到衰败,直至灭亡的历史周期。其衰亡的主要原因有奢靡腐败、农民起义、外族入侵等等。从表面上看来,清代这些因素都有,与历代王朝有几分相似。但是时代不同了,历史不再简单地重复。

      当时,资本主义列强兴起,后来是帝国主义列强兴起。世界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这种经济全球化,实际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它们用武力掠夺别国财富,抢占殖民地。中国也被卷入这个历史潮流之中。它们凭借不平等条约,获得种种政治经济特权,用赔款、设厂、开矿、筑铁路、办航运和进行不平等贸易,大肆掠夺,导致中国民穷财尽,沦为半殖民地。这是学术界通常所说的社会沉沦。

      但是,它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经济变化。数千年来,中国主要是利用一种资源、一个市场,即国内资源与国内市场来发展经济。鸦片战争后,加强了与外国、特别是与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转变为可以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即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来发展经济。这就扩大了中国经济的活动空间与回旋余地,就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会增加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

      比如手工业,除少数行业,如土钉、土针、土钢等被外国机械产品所淘汰之外,大多数手工行业随着国内需求的扩大,和外贸出口的增加,大都有所发展。有些手工业企业还采用机器设备向近代化发展。有的学者认为,清后期手工业的发展,“是近代化过程中一个必经阶段”。清前期的手工业“始终没有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鸦片战争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补课”。(汪敬虞、吴承明)

      又如经济作物,19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作物有所发展,特别是通商口岸附近地区和铁路沿线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有的学者说,由于农产品及其制成品“输出的急剧增长,经济作物种植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严中平)

      商品生产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上述手工业和经济作物的发展,正是利用两个市场所获得的功效。尽管在这种进出口贸易中,国际资本和买办资本得大头,中国商人得小头,最后吃亏的还是中国农民和手工业者。即便如此,也不能否认它是一种经济发展。也同时说明,当时的经济困窘,主要不是生产问题。

      在洋务运动中,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创办了军用的和民用的近代企业。这在古老中国是破天荒的大事。但它始终停留在引进先进生产工具的物质层面,并限制民间近代企业的自由发展。直到戊戌维新,才触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制度改革层面。但它却被顽固愚昧的统治者扼杀了。在它所开风气之下,爱国工商业者却掀起投资热潮,取得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不论它迈出的步子多么微小,总是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如果没有西方国家提供这种稀缺资源,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