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商人”、“商家”、“儒商”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历史学院兼职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儒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关于商的问题,有的人说商人是由于他们商朝的祖先是经商的,具体地说,王亥是买卖牛的商人。根据出土文物与文献资料结合考察,可以认为商最初是地名,并非经商活动。经商是周朝以后的事。商家是经商活动的理论家,成功的经商者。以儒家观念经商,则称儒商。孔子的弟子子贡是最早的儒商。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318(2008)01-0050-04

      古代有士、农、工、商四个行业。商是一个行业。这个行业主要从事运输和买卖。为什么叫商业?商人,商家,儒商,这些概念都有什么差异?本文对此做一些简单探讨,以求方家指正。

      一、商

      为什么叫“商”业?一般认为这跟“商”朝有关系。到底是做买卖的商人掌权建立的朝代叫商朝,还是商朝的族人做买卖被叫做商人?也就是说,先有商朝,还是先有商人?考察历史,朝代名称多与发迹地有关系,朝代名称是从地名转化来的。王充说:“唐、虞、夏、殷、周者,土地之名。尧以唐侯嗣位,舜从虞地得达,禹由夏而起,汤因殷而兴,武王阶周而伐,皆本所兴昌之地,重本不忘始,故以为号,若人之有姓也……秦起于秦,汉兴于汉中……王莽从新都侯起,故曰亡新。”[1]商朝名称不是因为他们经商,而是契“封于商”[2](殷本纪)。商是地名。后来盘庚迁殷,殷也是地名。所以又称“殷”。商、殷都是地名。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载:“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颍川,故至今谓之‘夏人’。”夏族的后裔有独特的传统,到汉代,已经过了一千多年,还没有完全改变,仍然被称为“夏人”。有人提出,商的先祖王亥是最早从事商业活动的,因此他是商业的始祖。这种说法值得推敲。据《竹书》记载,王亥在有易服牛,被有易之君緜臣杀害,服牛也被夺去。后来,王亥的儿子甲微讨伐有易,杀了有易之君緜臣。《山海经》、《吕氏春秋》、《世本》等书都记载王亥是始作服牛之人,没有提到他从事买卖的事。《世本》列出一批创造发明者,“胲(即王亥)作服牛”与“奚仲作车”等并列,都是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者。按《史记·殷本纪》记载,从殷商的始祖契开始,经过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到天乙即成汤。成汤灭夏桀,才成立新的朝代——商朝。王国维从甲骨文卜辞中发现殷商的先祖有王亥,发明用牛驾车,“卜辞多记祭王亥事”。[3]王国维的最后结论是:“王亥之名及其事迹,非徒见于《山海经》、《竹书》,周秦间人著书多能道之。”以前,对于《山海经》、《竹书纪年》、《世本》、《史记》以及《吕氏春秋》所记载三代的事,都怀疑其真实性。地下出土的甲骨文卜辞证实了这些记载的一些内容。由于历史久远,字体变化,讹误甚多,以致后人难以理解,以为全是伪托,不敢相信。应该承认,战国秦汉时代记载三代之事,有的是有根据的。“非绝无根据也。”[3]他认为,王亥就是振,在成汤之前七代。那时还是夏朝时代。《世本》上记载:“祝融作市。”《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这些记载表达了有市无商的情况:约定时间地点,各方人将自己生产的物品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以所多易所鲜”,用自己所多余,换自己所短缺。这是交易市场,物物交换,没有通货,不是买卖。这种交易市场不是商场,没有商品和商人,而且它的发明者是祝融,也不是商朝的祖先。“胲(即王亥)作服牛”,是一种发明,不是一种商业活动。服牛,应该是驯服牛,即训练牛为人类耕地或运输。有易之君緜臣抢走的“服牛”,正是已经驯服的牛。关于王亥的全部记载资料,没有任何买卖的迹象。因此,无法肯定他进行商业活动,自然也不能说他是商业的发明人。

      二、商人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澙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2](货殖列传)西周初年,吕望封到齐国,齐国土地盐碱,不适合种植,人口又少。吕望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纺织业与鱼盐业,大量输出,进行交易,换回其他物品。齐国因此富了起来。地薄人稀的国家,发展农业有困难,可以通过发展其他产业富起来。司马迁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2](货殖列传)商业赚钱最快。从《货殖列传》来看,商业贸易是吕望封到齐国以后才发展起来的。齐国富了,其他国家的人都跑去了。失去封地的商朝遗民可能也在其中。开始只有纺织品和鱼盐,后来扩大到其他各种物品。

      物品复杂,交换比较困难,于是产生了通货即货币。商鞅立竿悬赏,就是用“金”。到战国时代各国都有了不同形式的金属货币——钱。有的注家也认为管子“设轻重九府”中,就说的是钱,如《史记·货殖列传》上《正义》注:“《管子》云‘轻重’谓钱也。”如果《管子》是管仲所著,其中讲的“轻重”又是钱,那么,就说明春秋初期就有金属货币了。班固认为,周初,姜太公就创造了货币。《汉书·食货志下》载:“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这说明货币是西周时代姜太公创造的,而且有金、钱、布、帛的不同材料和圜、方、刀的不同形状,还有货、刀、泉、布、钱等不同名称。

      据日本学者小岛佑马的考证,在西周时代,商朝的贵族失去封地,只好靠运输买卖来维持生活。那时多数买卖人都是商的遗民,所以做买卖的人就被称为“商人”,于是这个行业也就被称做“商业”。[4]也就是说,先有商朝,后有商人,然后才有商业。

      三、商家

      商业发展以后,就有一些肯动脑筋的人,总结经商的经验教训,提出一些理论性的见解,形成代表商业思想的学派。按先秦百家的说法,这一派应该叫商家。从《货殖列传》中可以看到,司马迁讲商家是从范蠡、计然讲起。计然是范蠡的老师,那么,这一学派开山祖师爷应该是计然。《史记》引计然的话说:“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2](货殖列传)这里提出了商业理论的许多原则:一是“时用则知物”,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包括预测未来的需要,就可以了解商品价格的变化。二是“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根据周期性的变化,应该有预测性,预先准备未来所需物品。三是控制粮食价格,平衡行业利益,是治国的重要一项。四是存货物不存货币。所存的货物不应该是会腐烂的食品,应该是完好的。五是“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贱经常产生波动,物极必反,掌握规律,决定取舍,贵时要卖,贱时要买。六是“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货币不能停在手中,要增加流通,才能赚钱。范蠡继承计然的策略,在吴越战争中获得成功。后来他到齐、陶做生意,19年中发了三次大财,是做生意的成功者,被称为“鸱夷子皮”、“陶朱公”。这是经商发财的代表人物。以前有商业,也有商人,但没有提出理论的商家。《史记》明确记载计然提出系统的经商理论,应该是商家最初的代表。秦汉以后也出现一批富商大贾,如宛孔氏“因通商贾之利……家致富数千金”。曹邴氏“贳贷行贾遍郡国”,“富至巨万”,影响到邹鲁文人“多去文学而趋利者”。刀闲用奴隶“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起富数千万”。师史“转谷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能致七千万”。[2](货殖列传)任氏一次投机,富者数世。这些都是成功的商人,没有理论就不成家,所以一般还不属于商家。而司马迁概括商家理论,除了计然、范蠡、白圭、猗顿这些人的理论之外,还有一些有价值的理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