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鞋业集群的形成:进入壁垒是如何突破的

作者简介:
黄祖辉,朱允卫,张晓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310029)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温州曾是中国东南部最为贫穷的地区之一。由于人多地少、耕地缺乏,远离大城市而且交通条件很差,同时很少能得到上级政府的财力支持,对于温州来说,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似乎都不具备。然而,过去20多年来,温州却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私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特别是温州制鞋业,从默默无闻发展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巨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之一。因此,温州制鞋业为我们深入理解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推动力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本研究中,我们在温州调查了140家不同规模的鞋业企业。通过该项调查研究,我们得以深入了解温州鞋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创始资金、技术壁垒、制度壁垒等进入壁垒是如何突破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引言

      温州地处浙江省东南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极为恶劣。1978年温州全市人口561.26万人,而耕地总面积只有290万亩,人均耕地只有0.52亩,只及同期全国平均的1/3。由于地处台海前沿,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浙江省政府都不愿投资温州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以国家投资为例,1949-1981年间国家对温州固定资产投资总共为6.55亿元,平均每年只有0.2亿元,不及同期宁波的1/4。①因为远离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与最近的杭州也有400多公里,一面临海,三面隔江、环山,而且交通落后,全靠一条狭窄的盘山公路运送人员和物资②,因此也得不到城市工业的辐射。在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缺乏,电力、通讯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制度和金融体系很不完善,国有投资又严重不足的初始条件下,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温州却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私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特别是温州制鞋业,从默默无闻发展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巨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之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谜。

      根据诺斯等众多经济学家的理论,高度明晰的产权、完善的法律和保障合同实施的司法制度、良好的金融体系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然而直到现在,不要说是上世纪80年代,上述的各种要素在中国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③在那么不利的初始条件下,温州鞋业新进入者是如何成功克服技术、创始资本、产权等进入壁垒的限制并开始产业集聚过程的?从这一成功案例可以得到哪些启示?本文通过对温州140家不同规模鞋业企业的调查研究,试图揭示出温州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推动力量。

      二、温州鞋业集群概况及调查设计

      制鞋业作为一种传统产业,在温州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朝时期,温州靴鞋因艺精质优,被列为朝廷贡品。到了清末民国初,温州皮鞋业渐兴。在城内府前街,鞋店多达数十家,集中形成皮鞋专业一条街。

      1950年,温州市区皮鞋行业共43家,从业人员103人,多数属个体作坊④。其后,温州鞋业经历了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许多私人作坊和工厂都被国有化或停业关门。到1978年,温州市区只剩下鞋厂19家,皮鞋产量49.68万双⑤。这19家企业实际上充当了“种子企业”的作用。1978年改革开放后,温州鞋业迅速恢复了生机。随着原有国营、集体鞋业企业的逐渐没落,这些企业原有的员工纷纷独立创建个体鞋厂,形成了一股“皮鞋热”。至1981年底,光是温州鹿城区个体制鞋户就达到了99家⑥。其后,随着专业化分工和各类专业市场的建立,温州鞋业企业的数量快速增加,1994年高峰时达到了6 000多家,这还不包括生产鞋底、鞋饰等各类配套产品的上千家配套企业。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温州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鞋业生产基地,号称“中国鞋都”。如图1所示,温州已经自发形成了一个具有高度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产业集群,集群内部现有4000多家制鞋企业(其中年产值在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30多家)、200多家制革企业、380多家鞋底企业、200多家鞋机企业、168家鞋楦企业、100多家鞋饰企业、50多家鞋样设计室以及大量的家庭代工户,此外还有专门的鞋类信息服务部、制鞋职业培训学校和鞋类测试研究所等专业服务机构。联接这些企业、机构和家庭的,是诸如温州“鞋城”、河通桥鞋料市场、浙南鞋料市场、生皮市场、皮革机械市场、皮革化工市场等众多的专业市场。2004年,整个温州鞋业集群各类鞋产量高达8.35亿双(其中皮鞋45 298万双,布鞋344万双,胶鞋37 863万双)⑦,从业人员超过了40万⑧。

      为了解释本文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对温州鞋业集群进行了联合调查,调查工作包括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大量走访当地行业协会负责人、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以及业内的老前辈和知情人。与此同时,我们通过与一些鞋业企业负责人的非正式访谈,设计和完善了调查问卷。2005年7月到10月,我们组织了正式的实地调查,调查地域范围覆盖了温州市鹿城区“中国鞋都”工业园、鹿城区双屿工业区、永嘉县瓯北镇、瑞安市莘塍镇等主要的鞋业生产基地。我们根据当地政府或工业园区管理部门提供的名单随机抽取要调查的企业,调查时由1名调查员与被调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并填写调查问卷。我们共调查了140家包括生产最终鞋产品和中间产品或配套产品在内的、正在经营的鞋业企业⑨,约占温州鞋业集群企业总数的2.77%。表1表示的是这次调查的样本情况。

      三、技术壁垒的克服

      (一)企业创始人特征

      表2显示的是样本企业数、创始人的平均教育年限和在外闯荡⑩年限以及创始人进入鞋业时的职业背景情况。

      

      图1 温州鞋业集群构成

      资料来源: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温州市鞋料商会和作者实地调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