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外资企业改造中的转让

作 者:
张侃 

作者简介:
张侃,福建省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副主任 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内容提要:

新中国建立后,外资企业作为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重要体现,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改造的逐步展开,改造外资企业是历史的必然。但受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建国初期的外资改造过程比较复杂。上海作为旧中国外资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有关部门进行了多种改造方式的摸索,形成了以“转让”为主的挤压方式,运用合理、合法的经济手段完成了在华外资企业的改造,将其转化为国营企业,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07)-06-0088-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华外资企业出现了转折性变化,被纳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范围①。受国内外环境影响,建国初期外资企业改造过程比较复杂,改造的方式有行政命令和商业协议两大类。行政命令又分为军管、征用、接管、代管等形式,商业协议方式则主要为转让。本文利用上海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回顾建国初期上海外资企业转让的过程和具体环节,并讨论外资企业被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希望抛砖引玉,有助于学界深入认识建国初期的外资企业改造。

      一、建国初期上海外资企业状况

      解放战争后期,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在华外资企业根据形势,纷纷将企业资金外移。据上海颐中烟草公司不完全统计,该公司从1946年至1949年,向英国汇款459万镑,向美国汇出了1212万美元,尽可能地将公司资金汇至国外,而不汇入分文②。1949年前后,全国只剩下1000多家外资企业,这些企业涉足的行业主要是煤炭、石油、造船、机器、发电等重工业,以及卷烟、肥皂、纺织、制药、食品等轻工业,还有一些城市公用事业以及银行、进出口贸易、码头、仓库、房地产等,拥有职工12万多人③。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上海。1949年5月,上海外资企业为910家,其中属于英、美、法、瑞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有685家,雇佣工人5万多人,资产总值估计约为5亿美元。属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为225家,但多数是小工商企业,资产很少,职工数也不多。④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初期外资企业国别概况⑤

       波兰等

       合计 英国 美国法国瑞士 苏联

      

      

      27国

       910

      219

      166 47

      39

      179260

      企业数

      99.98%

      24.06% 18.24% 5.16% 4.28% 19.67% 28.57%

      职工51476 30852 130174080 917 654 1956

      人数99.97%

      59.93% 25.28% 7.92% 1.78%

      1.27%

      3.79%

      

      资产100% 46.83% 40.67% 9.45% 1.77%

      0.17%

      1.11%

      

      

      从总体上看,外资企业虽然处于衰败状态,但由于他们长期垄断某些行业,在经济活动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47年2月至1948年1月,外国资本在上海进出口贸易中,经营比重占到44.4%;1948年上海共有沿海航船223艘,英国资本所有的达167艘;1949年,上海市57%的进口押汇和53%的出口押汇由外资银行控制。1948年,73.4%的自来水、97.4%的煤气、1005部电话、100%的电车、21.6%的公共汽车操纵在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手中。⑥英商颐中烟草公司的卷烟产量占到全国的1/3,1949年7月,颐中缴纳的卷烟税占全国卷烟税总额的40%。英商中国肥皂公司亦操纵肥皂业市场,1951年底其产量占全上海市的1/4。⑦

      面对外资企业的强大势力,当时上海市人民政府对其生产经营情况做过分析,认识到“它们直接控制了整个公用事业(水、电、煤气、电话、公共交通),操纵了整个国际贸易(进出口、国际汇兑、外洋轮船、保险),并在造船、卷烟、肥皂、电气制造、蛋品、火柴等工业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⑧。中央财经委员会在1950年的《中国经济情况》也做了同样的描述,认为国际贸易和沿海航运中,外国船舶将仍占重要地位,在今后若干年内除与苏联东欧贸易经大陆运输外,海洋贸易仍将依赖外国的船舶和仓库码头设备。在上海进出口吨位中,美、英两国船舶即占70%以上。上海仓库容量,外资占52%、华资占48%。油库全为外人所有。上海和天津美商、法商电厂发电量21万KW,占全国发电量的15%。经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帝国主义对我国际贸易交通事业,及上海公用事业仍有巨大的控制力量。⑨

      随着接管城市经济工作的展开,中国共产党逐渐意识到外资存在的合理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在取消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特权以后,“剩下的帝国主义的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可以让它们暂时存在,由我们加以监督和管制,以待我们在全国胜利以后再去解决”⑩。基于这种指导思想,上海解放后,为了保证城市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上海市人民政府对外资企业进行了分类管理。对公用事业中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如美商电力公司、法商电车电灯公司、英商电车公司和自来水公司等,军管会和人民政府派驻军事特派员或联络员实行监督。对一般企业,如美商电话公司、英商煤气公司等则由公用局派驻业务联络员。对于其他行业,包括在国际经济正常往来上尚有作用的外资银行、进出口企业、轮船公司以及外侨赖以生活的小工商业,则允许其继续经营,凡有利于我国国计民生的生产事业,也允许外商继续投资。(11)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对待外资企业的政策与外资企业在华经营状况均有所转变。当时美国政府悍然宣布管制中国在美的公私财产,英国政府随之管制中国在英、在港的公私财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被迫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一些英美企业进行征用或代管。同时,西方各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后,极大地影响了外资企业的经营,它们不得不“吃老本或依靠国外汇款接济”(12),甚至倒闭。

      人民政府以征用、代管、租用、接管等方式改造了50家外资企业,大部分外资企业是由于自身经营问题而自行歇业的。1951年至1952年上海外资企业共减少了500余家,占当时在上海外资企业总数的57%,职工占总数的60%,资产占总数的57%。(13)据统计,至1953年,外资企业只有563个,外资企业所属职工由12.6万人减至2.3万人,所有资产由12.1亿元减至4.5亿元。其中英商企业由409个减至223个,职工由10.4万人减至1.5万人,资产由6.9亿元减至3.1亿元;美商企业由288个减至69个,职工由1.4万人减至1500人,资产由3.9亿元减至0.16亿元。(14)外资企业经营的国际贸易,只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在华银行只存在6家,外汇经营总额降至0.48%,存放款业务已经完全没有。(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