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总需求变动的宏观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东刚(1965-),男,天津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外经济发展比较研究。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经济近代化进程。与传统社会相比较,近代中国是处在一种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过渡型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总需求发生很大变化,它对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力也更加突出。1887年至1936年的49年间,近代中国总需求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但其上涨并非直线运动,而是呈波动不居的逐步上升趋势。个人消费需求、民间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需求是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决定性因素。其中,个人消费需求是总需求不断再生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消费支出由于总量甚微,对总需求变化的影响较弱,投资需求对总需求的波动影响明显。中日两国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无几,而总需求的变动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尽相同。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2007)06—0036—10

      19世纪中叶,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叩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完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自然历史进程,促成了封建经济的解体,带来了传统社会所不能容纳的新的生产力和制度安排,直接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经济近代化进程①。与传统社会相比较,近代中国是处在一种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过渡型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总需求发生很大变化,它对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力也更加突出。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采用实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就近代中国总需求的变动趋势及其特征展开实证分析,探究其形成原因,比较中日两国总需求变动的总体特征和异同,辨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模式。

      一、近代中国总需求的变动发展趋势

      近代中国开放经济生活中的总需求构成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需求四部分。其中,消费需求包括个人消费需求和政府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包括民间投资需求和政府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则表现为出口与进口差额,加上外债本息。限于统计资料,我们无法将近代中国政府需求中消费和投资需求明确区分开来,而将其合并列之。这样,通过对大量历史统计资料的整理和修订,推算出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若干年份的总需求值,见表1和按表1中数据绘制而成的图1:

      表1 近代中国总需求的长期变动(1887—1936)②单位:亿元(1933年币值)

      年份个人消费需求

      民间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净出口需求

      总需求

      1887 131.94 5.46

      2.63

      —0.72

      139.31

      1917 132.45 9.33

      3.92

      —2.64

      143.06

      1922 166.96 13.27 4.33

      —6.00

      178.56

      1927 224.96 12.29 2.21

      —1.94

      237.52

      1931 265.90 12.70 8.32

      —4.94

      281.98

      1932 273.90 14.80 7.88

      —7.30

      289.28

      1933 273.20 15.0

      7.95

      —9.38

      286.77

      1934 252.90 11.20 11.33 —7.41

      268.02

      1935 267.60 15.90 10.28 —7.72

      286.06

      1936 279.80 19.40 12.38 —5.47

      306.11

      

      图1 近代中国总需求的长期变动(1887—1936)

      据以上图表中数字估算所得来分析近代中国总需求变动趋势及其特征,我们似乎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结论:

      1.自19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近代化起步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动中总需求变动的总体趋势是不断上升的。总需求额1887年为139.31亿元,1936年增加到306.11亿元,49年增加了1.2倍,年平均增加额为3.4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2%。由此可知,持续上升是近代中国总需求长期变动的一个总体特点和一般趋势。

      总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人口不断增加的拉动,因此,扣除人口变动因素来考察人均总需求变动状况,可更清楚地发现近代中国总需求变动趋势及其特征,见表2和按表2中数据绘制而成的图2:

      表2近代中国人均总需求的长期变动(1887—1936)③

      年份 总需求(亿元,1933年币值) 人口数(万人) 人均总需求(亿元,1933年币值)

      1887 139.31 37 750.0 36.90

      1917 143.06 44 092.5 32.45

      1922 178.56 44 500.0 40.13

      1927 237.52 45 180.0 52.57

      1931 281.98 47 477.7 59.39

      1932 289.28 47 484.3 60.92

      1933 286.77 50 901.1 56.34

      1934 268.02 50 960.4 52.59

      1935 286.06 51 019.6 56.07

      1936 306.11 51 078.9 59.93

      据上表可知,近代中国人均总需求额亦呈现逐步上升趋势,1887年时人均总需求额为36.90元,1936年增至59.93元,49年间增加了62.4%,年均增加值为0.47元,年均增长率为0.99%。由以上数字可知,以可比价格计算的人均总需求增长速度低于总需求总额的增长速度。近代中国总需求虽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但与同期西方工业化国家相比较,其基本特征是低水平波动上升,增长幅度较小。如表2所示,19世纪80年代中期人均总需求仅为36.90元;进入20世纪以后,20年代虽较高一些,但也仅为40元上下;到了30年代上半叶,平均每年为57.54元(1931—1936)。这说明近代中国总需求呈现明显的低水平波动上升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