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关税的附加税

作 者:

作者简介:
邓亦兵,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北京 100097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顺治、康熙时期,政府还没来得及对附加税整顿。雍正时期,政府开始注意附加税问题,调查各关每年附加税征收情况,并要求各关上报所用的附加税。乾隆时,建立附加税制度。附加税是政府以制度形式,规定各关征收不同名目、抽取一定比例的费用。附加税又是各关税务行政所必需的费用,并非额外税,是制度内征收的税。附加税还是政府对税关的管理成本,大概在11%—24%之间,总额并不多。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对清代前期关税的附加税,学者们看法不一。许多学者认为,附加税是商人税重的原因之一。而有学者认为:“清代的法定附加税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大,其增税频率也并不是无休止的。因而不能肯定地认为各项法定附加税导致税率的大幅度上涨。”①也有学者认为,附加税“为额外加收的杂项税银”。②“法外的课征有时亦是一种不得不然的,弥补税制本身缺陷的措施”。雍正年间,淮安关监督庆元就是法外课征。③还有学者认为:“附加税征前得到奏准,有些征后被朝廷认可,作为各该关办公经费之用。这都属合法的附加。”④

      本文将对附加税制度进行论述,并通过计算关税的管理成本,说明商人的税负轻重。有几个概念需要加以说明:

      附加税,指政府规定各关在征收正额、盈余之外,加征的银两,包括火耗、并平、平余,还有饭食、笔墨、纸张、解费等其他名目,虽然各关征收附加税的名目不同,但实质一样,所以可以统称为附加税。

      火耗,亦称耗羡,是零星征收税银,熔铸成银锭的损耗。清代前期的银两成色、重量各地都不一样,银两在市场上流通,政府没有规定统一的银两标准,完全由商人自由掌握。但国家库存贮银锭,却有统一的含银量标准。商人到税关缴税,税官要多收银两,作为熔铸银锭的损耗。荆关,“征收耗羡,如川来竹木,每两耗银三钱。过江木植,每两耗银四分,系历任相沿”。“至商船完税,向用色银加水,似有未合,但体察舆情,俱称若征足色,势必现时倾销,泊船守候。且一经银匠之手,又多火钱、印记等费,转为苦累,亦应照旧听从民便”。⑤

      并平,亦称并封余平,也称余平银,是各关将商人纳税的散碎银,拆封归并时,溢出的银两。“查关税系零星征收,拆封归总,有自然溢出并平每两约计四五六厘不等”。⑥太平关“日收税银,汇解藩库,每百两有并封余平银”。⑦如果用铜钱纳税,铜钱要用官方比价,也要多纳一点,称钱平,崇文门“收各项钱平用银余平银”。⑧

      平余,也称平头银。各关上缴税款时,由于各关使用的称量砝码,与部颁砝码轻重不同,市平与库平之间含银量有一定差异,如果将税银封成大包称量,在总金额上必然出现的差额,就是平余银。太平关,“流传法马,较之部平,又重加一,向来余出平头”。⑨“系正税、盈余两项归并弹兑,多出之数”。⑩平余银是衡器不同造成的,各关上解税银时,需要补充这个差异,预备补充的银就是并封余平银。九江关“积并平余一项,系因弹兑时,手轻手重,由零聚整”,“系并平所积”。“故凡关起解钱粮盘费不敷,以及添补一切无可开销之公用,皆于此项内动用。又部平之所缺,即并平之所余,历年亦于此项内添补”。(11)

      饭食银,包括支付书役等在关从事收税、上解税款等工作人员的费用,还包括解部科,用于对税关进行考核、管理等经费。“扣解费银一千两,留作装鞘雇骡,部科饭食,解官解役,往返盘费”。(12)

      笔墨、纸张,也称心红纸张,“俱系按月支给该关官吏心红纸张”,(13)实际就是税关的办公用品费。

      一、雍正时清厘整顿

      清代前期税关征收银两,延续了明代征收火耗的制度,但顺治、康熙年间,各关处于正额制度的确立过程中,对征收火耗、并平、平余等银数,没有规定,只是禁止多征火耗。顺治十年,政府令各关差,“不得勒扣火耗,需索陋规”。(14)各关火耗、并平、平余等银的征收,处于税官自己掌握的状态,例如:四川渝关征收“加五火耗”。(15)九江关“征收船料,以船只之大小定耗银之多寡,核计每正税一两,加耗银一钱七分零。又有并封平余银,盐船木筏神福银在外”。赣州“征收货物,每正税一两,加耗银四钱五分,亦有并封平余银,临关零税银、照票单银在外”。“两关同为征税,而耗银有多寡之异”。九江关税额多,“收耗加一有零,已足公费”。而赣州税额少,“必收加四五,方能敷用”。(16)荆关“每正银一两,其耗遂增至二两八九钱之多”。(17)天津关“向来收税一两,加戥耗一分八厘。船料一两,加戥耗五分八厘”。(18)山海关“抽收船税正项之外,另有加三耗银一项,每正银一两例收耗银三钱”。(19)奉天府“约算加三耗银”。(20)

      火耗之外,还有其他名目的附加税,各关都有,只是名目不同而已。例如:扬州关“有接柜饭食,查船签规。又有口岸零货,为守巡人役收缴。又有月钞,系城厢行铺,零星报不着梁头者”。(21)还有相沿旧规,监督“本官家口食用工食”,“楼查船及管柜家人,向有楼柜饭食名色”等项。(22)浒墅关“经承柬房有造册人工,并纸张银朱笔墨各项等费,分得戥头一分二厘,一年约计四千余两”。“而丈量分得八厘戥头,一年约计二千余两,不过向来借署中铺垫供应名色,私入己囊”。(23)崇文门“于客货进门,按货物之贵贱,每驮收取制钱二三文,至一二十文。每车收取制钱二三十文,至一百一二十文不等,名曰饭钱”。(24)

      由于没有统一规定的附加税征收标准,各关监督多收火耗,另立附加名目,苛征税银,势所必然。例如:康熙二十年,户部郎中邓秉恒任芜湖关监督。他在任内,横征税课,“并重加火耗”,“复立皇税名色,凡民船所载日用柴米等物,俱行抽税,致激变”。叶时茂等商人,忍无可忍,到京控告。芜湖全县商民,“于康熙十九年七月十四日起,罢市三日”。(25)雍正三年,淮安关监督庆元,将本来“每两不过加耗二分”的火耗革除,另设立关口五六处外,“商船每到一处,必欲验票,需索验票钱、纸笔钱、饭钱等费,稽迟商船不容前进,每处费用,不下一钱三、四分,通共算来,纳税一两约费一两六、七钱。如有不情愿前途验票者,则合计前途之费,并于一处交纳。明革去二分火耗,暗加至六、七钱,商民大困”。而对例不上税的肩负米石,也不放过,凡有肩负米石过关,“俟再有一、二肩负米石者来,将二、三人之米,合算成石,令二、三人公同上税,小民怨声载道”。对例不上税,已裁剪成衣的绸缎,即称“贩卖故衣”,“不论男女新旧衣服,一概报税,商民敢怒而不敢言”。(26)在处理庆元苛收时,江苏巡抚张楷认为:“庆元并不存私,所收税银,悉入公项。其税额大有赢余,因所差家人等,在各口未免刻薄,又兼收税过严,不但商人合怨,而附近居民及肩挑担负之人,俱有怨声是实。”雍正帝同意张楷的看法是“甚公”、“若为公,犹可恕”。(2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