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一项实证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应红,东莞理工学院。(东莞 523808);陈德亮,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南方经济

内容提要: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学术界对企业管理模式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和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实证了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治理模式、经理人管理模式现状和特征以及治理结构现状。结论显示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仍停留在“雇主的企业”和“企业家的企业”这两个阶段上,但存在向“经理人的企业”转变的动力和趋势。并且,在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模式转变以及建立良好的经理人机制问题上,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08 期

字号:

      JEL分类:C42,M13,P11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249(2007)03-0063-009

      一 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微观主体的中小企业,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企业总体中数量最多、比例最高的群体,也最具经济活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我国共有中小企业17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18%,吸收就业人数占65.48%,产值占49.29%,产品销售收入占51.43%,实现利税占40%。①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所编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中指出,2000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结构成长、集聚特征明显。在成长特征方面,全国中小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资产规模继续扩大,吸纳就业作用明显;在产业分布方面,中小企业法人单位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私营企业在第三产业比例高达2/3,个体工商户也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在行业分布方面,中小企业法人单位主要分布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及建筑业,部分开始涉足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在地区分布方面,中小企业法人单位2/3位于东部;在组织结构方面,非公有制企业成为绝对主体,公司制是其主要的组织形式。可见,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和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研究借第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日中小企业博览会的契机,本着全面覆盖参展企业采集样本的宗旨,采取调查员逐个探访参展企业档位,向企业的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分发问卷,并使之在调查员的指导、监督下完成填写的方式,成功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8份,其中珠三角地区企业样本72个,占总体样本的36%,长三角地区46个,占23%,其他地区60个,占30%,样本的覆盖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呈均衡分布。

      本文采取了频数统计、Pearson相关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主要从管理模式方面,运用调查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对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管理模式演变的规律进行探讨。意义在于深化对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发展阶段的认识,为民营中小企业把握自身管理特点、自觉提升管理水平提供实证性依据;同时为有关部门制定、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二 企业管理模式的理论演进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系统论述了企业经由“雇主的企业(owners enterprise)”到“企业家的企业(entrepreneurial or family enterprise)”,再到“经理的企业(managerial enterprise)”的成长历程。他在《看得到的手》中分析了传统资本主义时期“雇主的企业”的特征:规模不大,一般只生产单一产品,只有单一决策机构;出资者负责管理企业的运作;股权由少数人或家族掌握,极少雇用两三个以上的管理人员。雇主的企业在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逐步转变为“企业家的企业”或“家族式企业”。这时,股东往往是创业企业家的家族成员、朋友和关系较深的商业伙伴,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密切的监控。这种企业发展到相当规模,会聘请职业经理人担任中下层甚至上层管理工作,但创业者和出资者基本上还保持对企业的控制和管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所有权分散,企业家的企业开始转化向“经理人的企业”,职业经理人开始掌管公司的大小事务,他们既从事短期的经营活动,也决定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企业家自己则慢慢退出管理。钱德勒的理论指出了企业管理模式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标志性特点。毛蕴诗教授(2007)在此基础上结合后来管理实践的发展进一步从出资者、创业者、企业规模、企业结构、筹资方式、企业控制者和支薪经理这些特征变量的对比分析,概括出这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从而使钱德勒的理论更加清晰、更便于观测以至更具可应用性。

      20世纪初期,企业界对“经理人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偏好和青睐反映出职业经理人在管理中的价值与认同。世界著名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像美国的福特公司,威斯汀豪斯公司、柯达公司、杜邦公司,欧洲的梅赛德斯—奔驰公司、西门子公司、菲利浦公司、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以及日本的松下公司、三菱公司、日产公司等,都在成为典型的公众公司、现代企业后成功扩展,在全球企业界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在这类企业中,家族所占有的股份已很微小,家族成员也大多退出上层管理领域.从而使世界企业成为职业经理人逐鹿的天下。

      值得肯定的是,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对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赵力(2002)基于温州民营企业管理模式演变的调查,论证了我国民营企业家族管理模式的产生和特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在企业发展不同 阶段的优缺点,认为“家庭制的管理模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并以实例揭示了两权“分”离的现状和趋势,认为一部分民企推行的股份制改造促进了以全面质量管理和全员股份化为特征的管理创新、管理演进,成效显著。李忱等(2003)通过分析《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的统计数据,预期我国私营企业创业初期普遍采用家族所有的经营方式必然为未来两权分离的管理模式所替代。

      需说明的一点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对中小企业管理的研究也是1990年代才逐渐丰富起来的。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中小企业管理与制度变迁”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展开研究.部分高校的研究中心也针对中小企业的特定方面进行理论探索。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小企业,他们在实证研究、理论探索和创新方面推进了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发展。颜光华等(2007)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计划与控制模式、组织模式和人力资源模式执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小企业的计划、组织、领导、人事、决策和控制模式进行再造,进而提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优化的外部制度建议,在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和制度变迁研究领域迈进了一大步。

      管理的研究是中小企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小企业研究领域,管理模式与对创业者的研究一并代表着该领域内两个不同而又相互补充的研究趋势。就目前来看,学者们基于治理框架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关注还较少。对于在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中,将实证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该领域的理论充分论述治理模式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和演变趋势的更少。本研究即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展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