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L分类:M21,O53,C10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249(2007)03-0052-011 一 问题的提出 成长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研究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分析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寻求适合企业成长的不同路径,推动企业的不断成长,是每个企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猛,生机蓬勃,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截至2006年末,在全国各级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43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全国GDP的60%,缴纳的税金占总量的50%,吸纳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全国有66%的发明专利和82%的研发新产品为中小企业所创立。①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又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问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规模小,在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方面面临着很多不平等;抗风险能力差,使得许多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暂。要促使我国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亟需深入研究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路径,沿路径找寻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理论回答。关于中小企业扩展成长的实证研究,也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调整面向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需要。 二 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国外学者对于中小企业(SMEs)的实证研究大多侧重某一方面展开,如财务或人力资源方面,也有学者从非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Per Davidsson等(2002)研究影响工业企业成长的因素,结果表明,企业的开业年限,创业规模,所有制形式,行业是最重要的相关因素。Yip,George(2000)运用结构方程对美国68个近期开展国际化的中小企业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新兴的国际化企业并没有平均遵循某一系统化的步骤。而企业国际化的步骤越系统,国际化的表现也就越好。他们把国际化步骤分为:(1)动机和战略规划;(2)市场调研;(3)市场选择;(4)进入模式选择;(5)对意外和困难的规划;(6)补充的战略。Gary(1999)从人口学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小企业成功因素进行分析,她将影响成功的因素总结为三类:决策类型、控制点和企业战略。 我国对中小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随改革开放而不断丰富,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唐海燕(1992)在《企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中提出,企业的成长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条是外延型途径,另一条是内涵型途径,或者两条途径交叉进行。在现代企业中,其成长主要方式是通过企业获得专有技术、专业化、依靠技术进步和企业兼并四种方式实现。尚增健(2002)在《我国中小企业成长性的实证研究》中依据《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1)》对我国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小企业保有一定规模后更具有稳定成长的优势,追求规模扩张仍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小企业求发展的首选。潘镇、鲁明泓(2003)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较发达地区——苏州市的457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以企业价值链为基础,从内外部后勤、生产作业、销售和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企业基础设施等六个方面分析影响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因素。而后,两位学者在《中小企业成长战略选择的路径依赖》中,通过对324家中小工业企业的问卷调查和重点企业的访谈,研究了中小企业成长战略选择的决定因素,证明资源基础论的观点,即企业成长战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的资源,从而呈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杨松令(2003)利用问卷调查资料对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成功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资本对企业成功与否影响显著;开业年限、行业、业主管理经验等因素与企业是否成功无显著相关关系。包宗顺(2004)以苏州、无锡、常州市等360家中小企业进行的调查问卷为样本数据,将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劣势与不利因素归结为五方面:生产方面,行业竞争过于激烈,销售困难;人力资源上,缺少高素质的人才;流动资金短缺是资金方面的突出问题;缺少有价值的商务信息来源;在经济体制方面,表现为税务与其他社会负担过重、政府行政干预太多。周明义(2007)在《论融资方式与中小企业成长》一文中,通过一个理论模型,阐述了融资方式将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观点,并通过实证证明内源融资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而外源融资与中小企业成长的关系不显著。韦小柯(2007)以多角化企业的范围经济优势和内部交易成本为理论起点,结合我国制度环境特征,检验了我国中小企业多角化与绩效的关系,证实了二者之间存在“n”型关系,即一定程度内的多角化能促进企业绩效,超过一定程度,企业绩效将随多角化程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洪联英、罗能生(2007)在《全球生产与贸易新格局下企业国际化发展路径及策略选择》一文中,从全球生产与贸易新格局背景出发,针对我国在新“走出去”战略问题上的政策走向与经验分歧困境,以Melitz(2003)的生产率异质性方法为基础,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并应用这一框架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径及其策略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当前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中问题:(1)生产率总体水平较低,且存在垄断利润与真实生产率相离现象;(2)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在“走出去”路径上存在异质性企业行为趋同;(3)中国外向性出口企业在“国内参与国际化”路径上存在技术技能劣势效应。吕一博等(2008)从中小企业的成长动机,企业家导向、成长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成长资源基础,企业内部资源和企业的资源外取、成长机会,企业环境等方面,构建中小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通过我国东北地区235家中小企业的实证数据对理论模型及相关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企业的风险趋向、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创新实现能力和创新推广能力都会直接激发和推动中小企业的成长;而企业的先动性和企业环境的动态性则被证实会恶化中小企业的短期成长;充足的金融资源和高水平的企业网络通过对其他因素的作用间接提升了中小企业的成长绩效,但对中小企业成长的直接影响尚需进一步的细化研究。 回顾文献我们不难看出,国内学者往往选择某一或几个地区的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但全国性的研究还不多,这难免产生地域选择上的局限性。为更系统地把握中国中小企业成长的整体情况,本次研究选取第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的抽样企业为调研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对中小企业的成长路径,总的来看,国内外学者大多只是侧重成长的某方面特征,如资本方面的问题;企业并购方面的问题等。尽管研究比较丰富,但对于中小企业扩展的组建方式,特别是有关的实证研究简直微乎其微。至于采取新建、合作、合资、连锁经营还是并购的方式,国内并无统一的说法,也无明确的分类与调研。由上可见,以往的实证研究往往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框架,对中小企业成长路径全面研究的成果并不多。 实际上,企业的扩展总是要涉及资本运作方式、业务活动、组建方式与空间(或地域)范围这四个维度,而企业扩展四维模型中的四种扩展方式又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不同时期形成某种特定扩展组合而成为企业的扩展路径。因此,本文将以企业扩展的四维模型为分析框架,以第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的抽样企业为调研对象,②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成长路径的选择作一比较系统的实证研究。 三 研究设计与调研过程 (一)问卷设计 根据本研究选用的企业扩展四维模型的分析框架,研究进行了问卷设计。首先,对企业概况进行一定的调研,主要包括企业的所有制类型、行业、业务、企业规模、业务收入与利润增长状况等方面展开。第二,对企业成长的路径选择特征进行调研,主要从四维模型的四个维度细分进行测量,具体包括资金来源、业务活动、企业的扩展模式以及产品与市场的地域扩展状况等,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主次排序的调研。 (二)样本选择 本文调查研究的样本是在第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参展的178家中小企业。回收问卷183份,其中有效问卷178份。 第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日中小企业博览会于2007年9月15日至18日在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设国际标准展位6000个,其中境内展位4500个左右,日本及其他国家(地区)展位1500个左右。本次博览会刷新了中博会参展企业的新纪录,在短短的4天时间里,来自28个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4256家企业同台展示,共同交流,共觅商机。在展区设置上专博兼顾,以中小企业发展较为集中的九大行业(电子信息、家用电器、机械装备、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玩具工艺品、食品药品、家具灯饰、陶瓷建材等)为专业展区支撑,兼顾中小企业服务业、金融业、大型连锁企业展区、日本展区、国际及港澳台展区等专项展区。本届中博会参展企业中有不少是专业镇、特色镇的优秀中小企业,参展企业整体水平再上新的台阶。此外,第四届中博会特设中国名牌产品展区,共362家获得中国名牌、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中小企业参展,集中展示我国中小企业知名品牌产品,塑造了“中国名牌”的整体形象。